长城汽车三十五周年,死磕技术,布局全球生态

最近,长城汽车三十五周年活动把我拉回到了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什么才叫真正的创新?什么叫长期主义?我们经常听到这些词,但到底体不体现在行动里?或者只是挂在展板上的口号?这场活动里,魏建军的做法给了我挺直接的答案:他玩真的,企业也跟着死磕技术,这事儿可能值得咱都学学。

在中国汽车圈,有多少企业喊过“自主研发”“突破壁垒”?太多了,可结果呢?不少家公司其实还是靠着外来技术贴贴牌,产品堆堆配置,营销整点花活,短期赚点钱,长期就是原地打转。而魏建军带着长城汽车,硬是在核心零部件上自研自造,累死自己也不走捷径。这不是嘴上功夫,看看那堆实验室——NVH实验室、风洞、曼德-睿博实验室,还有直接拉出来展示给媒体和消费者的各类技术成果,确实让不少人重新认知了这家公司。

可能有人要问:“搞这么多实验室有什么用?最后不是得看有没有人买单。”这话没错,可你要认真想想,全球的汽车产业,现在早就不是普通的组装工厂能混出来的地儿。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有话语权。曾经外资企业在发动机、动力总成这些领域卡着脖子,国内企业想突破,难度大得惊人。但长城搞出来自己的4.0T V8发动机,还能批量生产、适应多场景,你说厉不厉害?高端变速器、动力电池一摆出来,这不是吹牛,这是硬实力,是拿专利和成果说话。

再说研发团队,魏建军不是说说而已。企业里头平均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工程师,这可不是哪个厂子都能做到的。连续三年,每年砸进去大几十亿搞研发,专利一项项往外冒,几万名员工不是摆样子,是真杠技术。有人会认为,企业搞研发这么烧钱不怕赔吗?说真的,这个问题更值得深挖。你怕赔,你怕风险,你就永远不敢搞真正的创新。想占有未来市场,那就得敢赌,得愿意吃苦头。这一点上,很多中国企业想学可学不来。魏建军这种做法其实就是“长期主义”:你愿意为了后面的十年二十年打地基,而不是只想着下个季度报表好看。

关键是,魏建军口中的“长期主义”,不是简单地坚持老路子。他把高质量发展当头等大事,研发预算没上限,技术团队只要能想出新东西,公司就能兜底。这不就是对员工最大的鼓励么?也正因为如此,长城几十年积累下来专利近五万项,新能源汽车专利也拿到行业老大的牌。别人还在纠结怎么做翻新和贴牌,长城借着自己技术直接硬刚市场,结果新赛道上占了位置。

但问题来了,这一切努力是不是只是在国内玩玩而已?不是。魏建军干脆把思路拉到了全球。你看他搞的“生态出海”模式,不是简单地出口几辆车、砸点广告糊弄消费者,而是研、产、供、销、服整个体系一起打包往外带。中国车企出海,最怕的其实是水土不服,不会当地化,把自己变成廉价产业链的一环,最后被人淘汰掉。魏建军偏不走这套,他在泰国、巴西做全工艺整车基地,在厄瓜多尔、巴基斯坦等地也建KD工厂,渠道铺了1400家,全球用户1500万,海外卖出去200万辆。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张,更是提前布局,把技术、制造、销售和服务全部本地化。不靠低价卷市场,靠技术和服务打江山。

你说,这种“生态出海”凭啥能打动全球市场?很简单,用户要的是安全感,不只是便宜货。企业能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同时把技术创新带进来,质量稳定,售后有保障,本地产业链也能拉动就业。这样干,谁敢说你不是行业标杆?中国车企过去在海外常吃亏,就是太短视,只琢磨快钱和出口量,没把生态圈做起来。魏建军算是把这个道理悟透了,结果长城汽车成了“中国汽车出海新样本”。

可再往下想,这种思路是不是有门槛?当然有。高技术研发投入、全生态布局、海外本地化,哪一样不是砸资源、拼耐力的活?说得难听点,大部分企业老板连下决心的勇气都没有。习惯了短期卖货,推出几个新产品就想占山为王,想靠营销和广告撑起业绩。这种经营方式短期内看着风光,其实是拿未来的空间做交易。魏建军不干这个,他坚持搞创新,坚持研发不封顶,给团队时间和资源,甚至允许犯错,只要方向对,企业就能走得更远。这其实是一种企业价值观,代表着一种责任:你不只是为今天的利润做事,更是在为整个产业和社会负责。

长期主义是不是真的有用?是不是也有坑?当然有,人家长城汽车也不是没有失败和难关。研发烧钱,技术迭代快,有的项目最后就砸在坑里了,可重要的是企业没有动摇命根子。你不能因为遇到几个挫折,就退回到老路上,只会搞PPT创新、赶风口、玩模式。魏建军的坚持,其实是对整个中国制造业的一种启示:我们不再只满足做大做强,而是要做“难而正确”的事。

有人会问,技术创新和长期主义是不是只适合大公司?中小企业怎么学?说到底,关键是有没有那个气魄。技术创新不能老想着发明大而全的新东西,有的时候哪怕只是在一个细分领域踏实三五年,也能跑出意想不到的成果。长期主义不是等结果,是扎扎实实的过程。有魄力顶住市场和舆论压力,愿意做冷板凳,这才有改变格局的可能。中国车企当年在发动机、动力电池领域被人卡着脖子,就是因为太怕打持久战,结果技术总被外资压着。

话说回来,个人最佩服魏建军的一点:他真的敢于把“创新是企业生命线”这一话落实到内部机制和资金投入上,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技术研发队伍不断扩充,资金不断增加,专利数量攀升,出海不是简单堆销量,而是铺产业生态,这些其实都是“时间的朋友”——短期内没啥成效,长期会带来结构性变化。企业的发展不是看谁起得早,而是看谁能活得久,谁能在产业变革时占得先机。

长城汽车三十五周年,死磕技术,布局全球生态-有驾
长城汽车三十五周年,死磕技术,布局全球生态-有驾

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到了一个新阶段,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全球化赛道都在拼。老套路已经不灵了,市场也变聪明了,用户不再认广告和配置,开始看技术、看体验、看企业的硬核价值。魏建军和长城汽车某种程度上已经为大家做了样板:敢投入、敢坚持、能创新,不怕失败,还愿意把成功经验复制到全球。这样的企业,才有资格谈未来,才有可能成为“行业长跑冠军”。

长城汽车三十五周年,死磕技术,布局全球生态-有驾

说到最后,企业的长期主义和创新,不是哪种高大上的概念,其实就两个字——“死磕”。死磕技术,死磕市场,死磕质量,哪怕路上有坑,不退、不怂,才能把企业和产业带进真正的升级周期。魏建军是这样干的,长城汽车也是这样干的。现在的中国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最缺的就是这种死磕到底的精神。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能在全球角逐里活成新样板。技术创新没捷径,长期主义也不能靠运气,能打持久战,才是真本事。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