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10月销44万辆创新高,海外增长155.5%飙升

2025年10月,比亚迪单月卖出44.17万辆车,创下年内新高。其中,海外乘用车及皮卡销量突破8.3万辆,同比增长155.5%——这个数字比许多主流车企的全球总销量还高。更惊人的是,在欧洲多国,比亚迪的销量已是特斯拉的数倍。一场由中国车企主导的全球汽车格局重构,正在悄然发生。

这不仅是销量的跃升,更是中国制造业出海模式的质变。比亚迪不再只是“卖车到海外”,而是把工厂、供应链、服务体系一并搬了过去。从巴西总统亲自驾驶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到匈牙利建厂应对欧盟政策门槛,比亚迪正以“本地化生产+技术适配+渠道深耕”三轨并进,突破传统出口的天花板。但这轮高增长能否持续,仍面临地缘博弈与制度壁垒的严峻考验。

比亚迪的海外爆发,根植于精准的市场选择与快速落地的能力。在巴西,它用海鸥和宋PLUS两款车型打开大众市场,2024年销量同比翻三倍以上;在东南亚,针对充电设施薄弱的现实,主推插电混动车型,迅速占领印尼、泰国等新兴市场;在欧洲,则凭借刀片电池安全性和e平台3.0的续航优势,切入主流消费带。其研发投入达437.5亿元,远超行业均值,技术底气成为跨文化信任的基石。

更关键的是,比亚迪没有停留在“中国制造,全球销售”的旧路径。它在泰国、巴西、匈牙利、土耳其等地建设生产基地,以本地化制造规避关税、缩短交付周期,并增强政治互信。在巴西,本地化生产让其获得总统背书;在欧洲,与Veho等本土服务商合作,构建千家门店网络。这种“产品+服务+生产”三位一体的深度嵌入,使它不再是外来竞争者,而是区域经济的一部分。

然而,增长越快,阻力越显。欧盟正酝酿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也将抬高合规成本。部分欧洲政界人士公开质疑“中国电动车冲击本土产业”。美国虽未直接设限,但通过《通胀削减法案》排除中国供应链,变相封锁市场。这些并非短期风波,而是全球权力结构对产业转移的系统性回应。

未来胜负,不在销量数字,而在本地化的深度与韧性。比亚迪若想真正扎根全球,必须进一步提升本地采购比例、吸纳本土人才、参与标准制定。同时,应主动披露碳足迹数据,回应欧盟可持续要求,化被动合规为主动引领。中国车企出海,已从“性价比突围”进入“制度博弈”新阶段。

出海不是冲刺,而是长跑。真正的全球化,不在于卖了多少车,而在于能否成为当地社会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比亚迪的下一步,不是更快,而是更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