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重卡行业,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灰头土脸的货车司机,或者冒着浓烟的巨大卡车。然而,10月15日,一个新工厂的开业却搅动了这个传统行业的“死水”。斯堪尼亚,这个欧洲高端重卡品牌,在中国如皋建立了全球第三个工业生产基地,并首次站在了以外商独资品牌身份挑战中国本地化市场的大门口。这不仅是一场企业的闯关,更是一盘改变行业格局的大棋。
20亿欧元的总投资额、600台AGV小车的自动化操作、顶尖的全球精英团队汇集——这些华丽的数字和事实摆出来简直让人直呼“壕无人性”。从瑞典到巴西,再到中国,斯堪尼亚用百年的积累,把瑞典工艺、巴西工厂模式、乃至法国、荷兰经验全盘悉数打包带到这个“后发先至”的如皋生产基地,着实让人感到行业巨头的野心和底气。
不过,单靠这一“黑科技”集成展示间是无法走通中国市场这盘大棋的。这场豪掷亿欧的入华尝试之所以能引发热议,是因为它直戳了中国制造和全球高端品牌供应链的焦点。瑞纳托,这位在斯堪尼亚服务了40年的老司机,面对媒体大方坦白两个“拦路虎”。
其一,自然是国产化率。虽然斯堪尼亚高调表态要帮助中国造卡车实现“更上一层楼”,但从实际看,某些关键零部件他们仍需从国内外进口,离实现大规模国产化还有一段路要走。硬件研发固然重要,但在中国这种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中,价格也往往是消费者投票的硬币正反面。高端品牌虽能做到高品质,但当价格成了无法忽视的计算器,如何在质量与价格之间找到平衡,是斯堪尼亚这段征途中头等重要的课题之一。骄傲的欧洲重卡何时能“扎根本地”?或许,如果在接下来的生产扩展中,本地供应链的供应水平真能达到斯堪尼亚的高标准,那时候我们就真得为中国制造再鼓一次掌了。
其二,更多地挑战还来自中国人力资源的“双雄博弈”——速度与质量。要知道,斯堪尼亚的生产理念中可从来没有一个词叫“将就”。他们甚至立下了一条标语:“无论在哪里生产,斯堪尼亚就是斯堪尼亚,品质从不妥协。”显然,这家工厂的中国员工也在接受这份“苛刻质量标准”的挑战。在接受欧洲和南美工厂培训之后,他们的学习效率让瑞纳托大开眼界,承认“中国速度”确实让人赞叹,但高效之中又如何兼顾细腻,也自然而然地留给了所有人一个悬念。
然而,更耐人寻味的是瑞纳托的观察。在进入中国市场后,斯堪尼亚需要直面中国重卡厂商以“本地化零部件、高度自动化制造”占优的局面,这一“肉搏战”背后,是中国的工业基础和创新意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换个角度看,能给欧洲工业巨头带来学习压力的市场,早已不再是那个被标签为“廉价制造”的年代了。
斯堪尼亚想要“服务好每一名卡车司机”,但在这个过程之中,谁为谁转身,谁学谁得更多,或许还有得看。对于这样一个自带技术底牌的挑战者,中国重卡厂商自然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毕竟市场留给每家企业的生存空间有限,每一台新的重卡,都是一次用户心理的“投票”。那么,斯堪尼亚究竟能否从“高端独狼”转变为“市场常客”,让我们一起等待这场大战的序幕拉开,下一站见真章。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