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

你有想过吗,花两亿块钱,随便找个工程公司,就能造出一辆像模像样的车,还会有不少人抢着买?这话不是我编的,而是最近吉利汽车掌门人李书福亲口说的,关键是他说得挺有道理,这事儿一语道破了行业里的一个真相:新能源汽车的造车门槛真的降了不少。

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有驾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有辆老桑塔纳,是我爸的心头好,他总觉得造一辆像那样的车得有多难,是那些顶尖车企的“高技术活儿”。可惜现在时代变了,传统燃油车那个技术封锁的天花板,已经让给了新能源汽车。曾经的造车壁垒——发动机性能、变速箱匹配这些,现在对新玩家来说都不重要了,关键的电池、电机和电控技术,可以直接从成熟供应商手里拿,还有现成和稳定的底盘可以用,甚至还可以共享。

这种变化背后,政策其实“助推了一把”。2020年,工信部干脆修改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删掉了企业必须具备“设计开发能力”的硬性条款,连企业生产暂停的期限也给放宽了,一下子多了两年。你明白了吧,这就相当于开餐馆的门槛降低了,以前你得特意研发一些招牌菜才能开张,现在你只管去买套固定菜谱摆桌子,剩下的交给市场就行。

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有驾

就有点热闹了。各行各业,都抱着试试看心态杀入这条赛道。手机厂商小米、华为上阵拼命;搞航空的吉祥航空,也摸索出了一辆叫“吉祥AIR”的车,这名字听上去还挺飘着。网上甚至有人调侃说,“哪个快递公司要再添几个轮子,直接把快递柜开到门口”,这话说得像玩笑但也挺扎心,因为看上去确实太容易了。

可咱回头一想,造车容易是不是就代表能做好车?显然不是。李书福这话也有点一厢情愿,因为造车的真正难点,不是造,而是让一辆车“活得久”。我在采访一个行业老工程师时,他给我看了一堆测试数据,说正规厂家动不动就会牺牲上百辆试验车,跑各种极限测试,这才能确保一辆车上市是安全的。可有些后来者,甚至只舍得花十辆车完成测试,数据可靠性根本没法看。

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有驾

还有更夸张的,行业里被笑称是“换壳车”,不同品牌的底盘一模一样,就在外壳上改改造型或者贴个新标志就上市了。你说消费者图个是为技术买单,还是为故事买单?这假模假式的车一跑远路,就立刻露怯。

李书福为啥这么敢说话?因为他真经历过“从输到赢”的行业苦战。还记得吉利曾推出过“蓝色吉利行动”的新能源计划吗?目标是2020年新能源车销量占比能接近百分之九十。结果呢,实际销量才堪堪6.8万辆,占比只有可怜的5%,直接被比亚迪吊打。为啥会翻车?还不是因为吉利用老燃油车的思维做电动车,搞了不少所谓“油改电”的产品,就是把燃油车的底盘拿来改换电机,性能问题就不提了。

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有驾

2021年以后,吉利才算熬过转型阵痛。组建了“极氪”和“银河”这样的新能源车品牌,身边的朋友买了一辆极氪,说“比以前开燃油车那种皮实劲儿强多了”。吉利后来在电动车领域的销量从不足50万暴涨到88万辆,活了,不容易。

想靠营销话术活下来的公司,这两年都不太好过。比如小米,这几年造车花了三百多亿,光自动驾驶研发就拉起了五百人的庞大团队,你说这和动两亿找代工厂造车的思路,差了不止一星半点。行业里开始明白,靠砸钱和一阵风,“活下去”是做梦,品质和技术才是以后撬动市场的大腿。

造车门槛降了?别高兴太早!真正的赛点是能否“跑下去”!-有驾

眼下行业里的淘汰赛,其实还没到最后。你觉得谁会“留到最后”?我看还是那些有技术积累、严格质量标准和肯持续研发的企业,真正陪用户跑长路的车企,才会撑起未来市场的半壁江山。谁能活到靠的不只是聪明的营销策略,而是脚踏实地的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慢慢看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