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款问界 M7,都说贵,但都在买》
街头、朋友圈、车展展厅门口,抱怨声连成片,键盘下的评论几乎全是质疑:定价上调到 28.8 万起,这谁顶得住?
有人放话,要是正式价不降 5 万,直接退订。
卖家接待台前却排着人:有人交订金,有人签合同,店里气氛出乎意料的火爆。
这个反差让人起疑,这款车到底凭什么能把“贵”变成“值得”,用销量给怀疑者一记响亮回答?
先把事实摆清楚。
预售公布时的起售价为 28.8 万,网络上关于预订的数据和争议铺天盖地;有媒体报道一小时预定突破 10 万台。
正式上市后的价格比预售价下调了一万元,但与上一代相比仍贵出近两万元。
上市到交付,官方数据显示仅用 36 天交付数量就突破两万台。
产能方面,官方预计到 11 月,新款每月产能会逐步爬升到两万到三万台。
这样的销量曲线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格局里显得格外突兀,足以让同行在半夜里翻身问一句:凭什么?
要理解这个“凭什么”,得从用户真实的体验说起。
最直观的变化来自空间。
上一代车型经常被诟病车长超过五米却挤不出合适的第三排,新车在轴距上从 2820 毫米增加到 3030 毫米,净增 210 毫米。
多出来的这段空间不是摆设,六座版第三排的腿部空间达到了 810 毫米,成年人短途乘坐不再是梦话,进店试坐的顾客普遍吐出一句直白的话:够大,感觉像更高一级的车型。
有人把这段体验比作换了“房间大小”,晚上抱娃回家这类家庭场景里,这样的空间直接变成了能不能买单的硬指标。
外观和内饰的改变给人带来的情绪价值也很明显。
新 M7 的脸更像家族里贵气的兄弟,封闭式前格栅、像船桨的灯组、圆润饱满的车身线条,让不少原本对新能源抱观望态度的人在看车那一刻改了主意。
新车新增了珊瑚红、海岛蓝、暖云白三种颜色,抓住了年轻用户对个性化的需求。
内饰方向更是下了功夫,中控屏变大了,后排还加了 17.3 英寸的娱乐屏,家庭用户的“孩子不无聊、和爸妈有共同娱乐”这笔账算得明白。
有人在店里打趣道:“媳妇儿看到后排屏,眼睛都亮了,这车晚饭省了不少说服费。”
性能和驾乘质感的升级给了价格上调一个扎实理由。
前悬挂由原来的麦弗逊调整为双叉臂式独立悬挂,换挡和过弯时车身姿态更稳,路面不平时的过滤质感也更干净。
智能驾驶层面,新车搭载了华为的 ADS 最新版本和舱内激光视觉系统 Limera,驾驶辅助的覆盖范围和可靠性都有明显提升。
安全方面,乘员舱使用高强度的热成型钢,抗拉强度达到 2000 兆帕,并配有铝合金防撞梁和强化侧梁,碰撞防护的硬件牌照相当扎实。
把这些工程投入换算成成本,消费者能够理解为何价格往上走一档。
消费者群体的构成对销量增长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公开的市场数据显示,30 万元级别的新能源渗透率从 2023 年的 18% 跃升到 2025 年的 47%。
在这个区间里,家用 SUV 占据主要份额。
新 M7 吸引的并不是那些早就接纳纯电驱动的人群,而是仍然习惯燃油车、对新能源存有保留的用户。
咨询机构的调查显示,首批车主中家庭换购和增购占比 60% 到 70%,被置换掉的大多数还是燃油车。
换句话说,这款车正是以更像燃油车的驾乘感受、更接地气的空间布局和更直观的使用场景,把质疑者变成买单者。
把成功放回行业脉络里看,这并非偶然。
合资品牌曾长期把高端家用市场把持在手,近几年它们的人气和销量都出现下滑,为本土品牌腾出空间。
特斯拉抓住三电技术情怀的用户,小米靠外观和情绪价值吸引年轻群体,而剩下对纯电不放心的那部分用户,正好成了能被新 M7 捕获的目标。
老对手理想曾占据过类似位置,早年理想 ONE 的热销说明这个位置价值不菲。
理想后来丰富产品矩阵推出 L7、L8、L9,稳住脚跟后,市场风向又发生变化。
新 M7 的出现和华为的品牌影响力互相成就,形成独特的竞争符号。
历史上的教训也供给了这次成功可资借鉴的经验。
早期版本在碰撞测试中曾被批评结构表现不够出色,销量一度下滑到三位数。
面对现实,相关方并没有回避问题,而是投入了重金调整产品策略。
据内部流传的消息,针对 M7 的一次全面升级投入在 5 亿元左右,这笔投入用于重新设计座舱、升级辅助驾驶和改良悬架系统。
改进之后的车型在市场上迅速获得回报,形成新的品牌梯队:更高端的 M9 稳固在 50 万级市场,M8 在 40 万级拥有强势表现,新 M7 则在约 30 万的价位提供了接近更高价位的体验,从而形成互为引流的产品架构。
经销商一侧的真实对话经常能反映出市场温度。
店里销售员对一对年轻夫妻说:“你们别光看价签,先坐到第三排的感受一下,回头孩子长大了,这点空间够用。中控的屏你也能看视频,开长途不闹腾。”丈夫摸着额头笑着回答:“说得好听,可我妈还关心安全,碰撞咋样?”销售员拍着胸口保证:“这钢板厚得稳当,数据能看见,卧室级别的牢固。”夫妻俩互相对视一眼,最终点头下订。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多个店里不断重复,像是一种无需华丽修辞就能触及消费者内心的交易。
社交媒体和车主群里的讨论也很有意思。
有人发图对比老款和新款轴距的尺寸变化,有车主贴出第三排坐姿的实拍,评论里有人调侃“腿有地儿放了”,更多人讨论的是对品牌的信任转移。
部分声音指出,华为的参与让技术话题更容易被信任,品牌光环吸引了不少“非价格敏感型”用户。
业内分析把这类用户归入“重体验、重品牌”的群体,他们愿意为了更好用、更舒服、看着顺眼的东西多掏点钱。
从竞争策略来看,新 M7 的路径值得同行学习:在存量市场里不断打价格战并非唯一手段。
持续把产品做深做实,听取市场反馈快速迭代,能把原来的劣势转为优势。
改款不是简单的换一套外观或者升级一块屏,而是围绕用户核心场景做文章:家庭出行、孩子乘坐的体验、对驾驶辅助的信任度、以及车辆在日常使用中的可靠性。
每一项对用户有意义的改进都会在购车决策上产生积累效应,最终形成购买动力。
围绕这次事件,有几点可以交给其他厂商参考。
第一,找准目标人群,不要一味追求覆盖所有人。
新 M7 的目标是那些对燃油车依赖尚未完全断开的用户,针对他们的痛点进行补强,效果显著。
第二,品牌背书至关重要。
参与方的知名度和技术背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消费者的心态,把疑虑降低到可接受范围。
第三,速度和诚意同样重要。
面对市场反馈,迅速投入改进,不回避问题,用实际行动换取口碑与销量。
回到开头那句看似矛盾的话:街上和网络上都有人喊贵,但店里排队的人却一点不含糊。
新 M7 的故事说明,价格只是表象,当一辆车在空间、舒适性、使用便利、安全和品牌信任之间找到恰当平衡点时,原来被质疑的价格就成了次要因素。
留给读者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要是你,面对第三排那 810 毫米的腿部空间和多出的一点钱,你会怎么选?
是继续观望,还是直接掏钱下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