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数据显示,在涉及电动自行车的交通事故中,60岁以上老年人引发的事故竟占了近三分之一。 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对老人出行安全的担忧。矛盾的是,随着2025年公安部新版《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实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允许驾驶的电动车型范围反而显著扩大了。
新规于2025年1月1日正式落地,打破了以往60周岁为摩托类驾驶证申领上限的惯例。 现在,年龄在60岁到70岁之间的老年人,可以申请考取D类(三轮摩托车)、E类(二轮摩托车)或F类(轻便摩托车)驾驶证。
在获得相应驾照后,他们能够合法驾驶电动轻便摩托车、电动摩托车、休闲电动三轮车、货运电动三轮车以及电动三轮篷车等多种车型。 特别是对于电动轻便摩托车,只要年满18岁即可申请,没有设置年龄上限。
不过,一旦年龄跨过70周岁的门槛,规定则变得更为严格。 70周岁以上的驾驶人,如果原本持有D或E证,需要换领为仅准驾轻便摩托车的F证。 并且,他们每年都必须提交一次身体条件证明,通过记忆力、判断力、反应力等“三力”测试,才能保留驾驶资格。
并非所有电动车都需要老年人去考取驾照。 有三种类型的电动车,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即使没有驾驶证也能直接骑行。首当其冲的是符合“新国标”标准的电动自行车,这种车最高时速被限制在25公里/小时以内,属于非机动车范畴,上绿色牌照,驾驶人只需年满16周岁即可。
另外两种是共享电动单车,以及处于地方政府设定的过渡期内的“非标电动车”。 需要注意的是,过渡期结束后,这些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将禁止上路行驶。
老年人群体中颇受欢迎的“老头乐”,即低速电动四轮车,其路权依然模糊。 由于这类车多数未列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无法获得合法的牌照和法定上路资格。 交管部门明确强调,它们不得在公共道路上行驶,仅能在景区、厂区等封闭区域内使用。
放宽驾驶年龄限制的背后,反映了社会现实的变化。 公安部门考虑到,电动交通工具日益普及,而老年人的平均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相比过去已有显著提升,许多60岁的老人依然精力充沛。 同时,新规也体现了对老年人出行便利这一实际需求的回应。
老年人在骑行电动车时,事故频发往往与不遵守交通规则直接相关,例如闯红灯、随意横穿马路、与机动车抢道、逆行等。 交警部门反复提醒,老年人出行应尽量选择非机动车道,控制车速,特别是在拐弯时一定要减速慢行,伸手示意,避免突然猛拐。
安全装备同样不容忽视。 正确佩戴符合标准的安全头盔,是发生意外时最有效的保命措施。 夜间或光线不佳的条件下出行,穿着颜色鲜亮或带有反光条的衣物,能极大提升被其他车辆发现的几率。
对于身体状况,老年人需要有清醒的自我认知。 交警建议,视力、听力存在明显问题的老年人,最好避免驾驶电动车。 选择车辆时,也应向销售商仔细了解车辆性能,不要购买超标车辆,骑行时切勿超宽超载。
家人的角色同样关键。 作为子女或晚辈,除了多关心陪伴,更应主动向家中老人传递道路交通安全知识,及时提醒和劝阻他们的危险交通行为。 引导他们形成“走人行道、看红绿灯、骑行时靠右、远离大车盲区”等基本安全意识至关重要。
为方便老年人办理车驾管业务,一些地区的交警部门已经推出了针对性服务。 例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使用亲友的“交管12123”APP账号由亲友代办业务;部分车管所业务窗口也为老年人设立了绿色通道,由专人提供一站式服务,无需排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