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起火召回事件
10月31号,理想汽车发了个声明,为车辆起火的事情道歉,并且召回了超过一万辆车。他们在回应里说,初步调查发现是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够,可能会导致电池温度失控,存在安全隐患。不过他们也提到,这次事故的车辆需要车主、消防部门还有相关机构一起进行检查和分析,这个过程得按规矩来,挺耗时间的,到现在还没出最终的结论呢。
冷却液引发火灾疑点
很多人看到这个回应,可能就会想:这不会是理想汽车在推卸责任吧?为什么不是电池出问题,反而说是冷却液的问题?一个小小的冷却液,真的能导致这么快就着火吗?
现在这起事故还没有最终的调查结果,所以我们也不能随便下结论。下面这些分析,都是假设理想汽车给出的初步结论是成立的前提下来说的。首先,这里有个需要说明的地方:电动车的冷却液和传统油车的冷却液,虽然名字一样,但它们的成分和作用其实是不一样的,重要性也大不相同。
电动车冷却液重要性
油车的冷却液主要是用来给发动机降温的,如果冷却液不够或者质量不好,可能会让发动机“拉缸”,也就是发动机内部零件因为过热而损坏。不过对于纯电动车来说,冷却液的重要性可比油车大得多。
因为电动车里的动力电池和电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很多热量,这时候冷却液就派上用场了。它通过管道把电池和电机产生的热量带到换热器那里,再把热量散出去。如果冷却液出问题,比如泄漏或者性能不行,就可能导致电池温度过高,甚至引发热失控,严重的话还会起火。
那你说,冷却液的防腐性能不好,怎么会引发车辆起火呢?这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电池和冷却液之间是用一个冷却铝板隔开的,如果冷却液本身有腐蚀性,慢慢就把这个铝板腐蚀穿了,冷却液就可能渗进电池包里面。一旦接触到电池的电芯,就容易造成短路,进而引发热失控,最后就可能起火了。所以,冷却液的防腐性能真的不能忽视。
事故预警与责任反思
理想汽车在回应中提到,他们在事故发生的前四小时就已经收到了警报,可能是由于冷却液液位下降被检测到了,也就是说冷却液不够了;也有可能是冷却液已经少量渗进了电池包,导致部分电芯出现了异常。不过具体原因他们现在还不清楚。但理想汽车必须吸取教训的是,不管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能第一时间提醒车主,告诉他们存在什么危险,或者直接采取锁电措施?结果一直等到四小时后事故发生了才出事。
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隐患
说白了,为什么一款由一线新势力打造、号称“五年研发、百万公里测试”的旗舰车,居然因为冷却液这种基础材料出了问题?其实可能还是这个行业太火了,发展得太快,还没来得及慢慢沉淀下来。
现在大家都知道,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已经做了各种安全测试,连针刺测试都过了,结果现在直接被枪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现在的安全标准可能还不够高,或者某些环节还存在漏洞。但问题来了,除了电池和电机之外,新能源汽车的其他零部件和材料,比如冷却液、密封件、电子元件等等,它们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真的经过了足够的验证吗?
跟传统燃油车比一比就知道了。油车的发展已经有上百年历史,很多零部件都是经过车企反复测试、淘汰了很多供应商之后才确定下来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也相对稳定。但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还在快速扩张阶段,很多配套材料和零部件可能还没经历足够长时间的考验。
对于车企来说,他们肯定得重视这些零部件和材料的测试,延长试验周期,这是他们的责任。不过我们就不多说了,相信他们也会从中吸取教训。
重点是,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次事件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简单来说,就是别光看宣传,要关注产品的细节和背后的供应链;买车的时候,不能只看品牌和配置,还要多了解一些技术细节和质量保障;同时,也要保持理性,毕竟新技术、新产业在快速发展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关键是要看厂家怎么应对和改进。
稳妥试新,避免风险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当一款新车或者新技术出来之后,咱们先别急着冲上去试,多看看、多等等,可能更稳妥一些。虽然这样可能会错过第一时间体验新科技的机会,但也能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毕竟,车企就算做了再多的测试和验证,也很难覆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
我不太愿意说这些人是“小白鼠”,或许他们更像是“先行者”或者“勇士”,就像当年那些开北京电动100的早期用户一样。但有时候,勇敢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希望你们在敢于尝试的同时,也能注意安全,一路平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