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季度,长安汽车的财报一出,朋友圈炸了锅——营收暴涨23.4%,听着像极了那种“跌倒再爬起”的励志大片。
但你要是仔细瞅瞅净利润,那画风就变得有点尴尬:利润没跟上节奏,还在往下掉。
别急,这故事比电视剧还复杂。
想象一下,一个车企拼命卖车,销量蹭蹭上涨8.5%,产量也跟着翻倍,可平均售价却没能拉高到应有的水准。
说白了,就是价格战打得血雨腥风,你砍我价,我降你价,好不容易把客户拽进店里,却又只能靠薄利多销苦撑门面。
这么干久了,不但资金链紧绷,就连库存都成了一座看不见的大山——184亿存货压在那里,比流动资产占比还高,一转眼周转天数创新纪录。
买家掏钱慢,经销商手里的车越堆越多,就像大妈们屯菜一样,“囤”出来的问题可不少。
毛利率这东西,看似稳住阵脚,但销售净利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却悄悄地往楼下滑坡。
一边刷数据一边心里嘀咕:“这盈利质量咋回事?”
光卖出去不算啥,要会赚钱才行啊!
然而事实是,各种费用飞涨尤其吓人——销售费用一个劲儿往上窜,占比一年飙升1.7个百分点,为啥?
新能源车型铺路、新品推介、品牌造势……烧钱程度简直可以开个小型烟花大会。
有点意思的是,这套路放在娱乐圈也挺常见,比如某明星为新专辑砸重金广告预算,经纪公司账本直接被掀翻三页半。
长安这里就是汽车界版的“炒作”,只不过场景换成了四轮轰鸣。
海外市场更是一言难尽。
本来去年境外销售占20%以上,今年硬生生跌到了16.9%。
感觉就像那个明明演技在线,却总被导演安排跑龙套的小配角,有实力没人给机会。
而且控股股东频繁改名换脸,投资者的信心顿时凉透,大环境这么乱,没有铁饭碗护体,在国际舞台跳钢丝,说白了就是随时可能摔个大马趴。
现金流这块稍微亮堂些,总算没出现断崖式下跌。
“经营活动现金流”为正值,让人松口气。
不过固定资产投资明显收敛,是憋劲养精蓄锐呢?
还是捂紧钱包怕踩雷?
两说。
从理财角度讲,小步慢跑很聪明,可对渴望快马加鞭扩张的大厂来说,也许错失良机早晚都会埋怨自己。
供应商那头也是波澜不断,应付票据和账款下降到600亿元左右,与营业成本差不多持平,看起来付款周期好转。
但合同负债减少意味着预收款缩水,渠道端活力减退,经销商订单不像以前那么热乎。
这情形让人想到某综艺组发现观众人数骤减后的焦虑感:没有鲜血沸腾的现场,再牛逼节目也难以持续火爆。
毕竟经销商是连接厂家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一旦桥塌,后果你懂的。
新能源汽车赛道如今已经不是当年单纯靠技术说话的小清新,而彻底变身资本深度绑定、营销大战硝烟弥漫的大乱斗。
不少曾经满怀激情喊着技术改变世界的人,现在恐怕得重新审视梦想到底照进现实几分。
有趣的是,我们总爱用冰冷数字评判企业兴衰,却忽略背后那些隐秘而艰辛的较量和挣扎。
就像前段时间某知名明星因家庭琐事遭遇网络暴击,每个人都有脆弱瞬间,只不过网友喜欢戴放大镜,把别人家的芝麻粒问题放大十倍,对自家西瓜则视若无睹罢了。
回过头看看长安,他们现在最头疼的不只是怎么维持第四季度旺季行情,更重要的是如何遏制越来越膨胀的费用怪兽,以及甩掉沉甸甸积压库存。
如果不能找到既挣钱又省钱的新打法,即便未来业绩表面看着漂亮,也许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我忍不住想起另一家巨头,比亚迪如何巧妙控制毛利同时避免盲目烧钱站稳脚跟,还有国外主机厂通过灵活供应链管理降低风险,那都是免费教科书,只看谁敢拿出来认真读。
普通老百姓关心最多还是买辆划算靠谱、不踩坑,这背后反映整个行业结构性矛盾:厂家抢市场拼价格战,经销商受困库存压力,最终用户体验未必同步提升。
这利益纠葛够绕脑袋筋儿吧!
如果长安不能及时调整战略,让各方形成共赢局面,说不好几年后真可能陷入发展瓶颈,到时候哭都找不到地方撒泪箱。
所以每次看到这些企业动荡,我都感叹一句:“成年人的江湖,不简单。”
你怎么看待这次长安三季度的数据秀?
有人欢呼这是浴火重生,有人觉得顶多是昙花一现。
不妨留言告诉我你的观点,还有没有哪个品牌或人物面对逆境真玩出了绝招?
生活嘛,本来就是条杂七杂八、大浪淘沙的大河,每一次波澜都值得我们细细咂摸。
当零下22度北风吹过街角,是不是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