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0年“憋”坏了吧!比亚迪新电池进度曝光,兆瓦闪充短板补齐了
700公里续航,10分钟充满100度电——这是唐L EV和汉L EV给我们的现实答案。
可我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充电是快了,但总感觉“一口气不够长”。就像跑马拉松,有人告诉你“中途补给只要30秒”,但没说你到底能跑多远。比亚迪的兆瓦闪充,解决了“加油”速度,却还没彻底解决“油箱”大小的问题。
但现在,这个短板,要被补上了。
固态电池不是“未来时”,而是“进行时”
最近在全固态电池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比亚迪锂电池CEO孙华军一句话炸了锅:“2027年启动批量示范装车,2030年后大规模量产。”
听到这,我第一反应是:咦?不是落后了?结果一查,国轩高科2026年小产线,宁德时代2027年,奔驰还在测试……好家伙,比亚迪不是掉队,是稳稳走在第一梯队。
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2023到2024年,比亚迪非量产电芯已经下线,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 这是个什么概念?现在主流三元锂电池才250-300Wh/kg,刀片电池约150Wh/kg。相当于同样体积的电池包,能多存60%以上的电!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1000公里续航,真的不再是PPT里的数字。
我试驾过不少电动车,表显700公里,冬天开空调跑高速,实际也就500出头。续航达成率,才是用户真正的“信任指标”。而固态电池不仅能量密度高,低温性能也强,这意味着“冬天续航打折”这道坎,有望被真正跨过去。
兆瓦闪充,原来是个“超前布局”
我一直觉得,比亚迪搞兆瓦闪充,有点“用力过猛”——1000V电压、1000kW功率,10分钟充满100度电,已经快到物理极限了。但听完孙华军的分享,我突然意识到:这哪是为现在的电池准备的?这是为固态电池铺的路啊!
你想啊,固态电池虽然能量密度高,但要发挥“6分钟充满”的潜力,桩子跟不上也不行。现在的充电桩,大多在120-250kW之间,就算800V平台车,也得充20分钟以上。 而比亚迪的兆瓦闪充桩,直接把上限拉到1000kW——这不就是为未来固态电池量身定做的“快充底座”吗?
所以,现在和新电途、小桔充电这些平台合作建桩,表面看是为唐L、汉L服务,实则是在提前布局未来5-8年的补能生态。 这种“技术预埋”的思路,说实话,比很多车企“车等桩”或“桩等车”的被动策略,高了不止一个段位。
为什么是2027?比亚迪的“慢哲学”
有人问:别人2026年就能小批量,比亚迪2027年才示范装车,是不是慢了?
我的看法是:不慢,反而很聪明。
孙华军提到,比亚迪从2013年就开始研究固态电池路线,2026年完成技术可行性验证,还做出了低密度软包和钢制夹具的圆柱电池。这说明他们不是从零开始,而是在默默积累。
我理解比亚迪的节奏:先确保安全,再谈量产。 固态电池虽然前景好,但界面阻抗、循环寿命、成本控制都是难题。刀片电池的成功,靠的就是“安全+可靠”的口碑。 比亚迪不可能为了抢首发,就拿用户的安全去赌。
就像我朋友说的:“我宁愿等一款稳稳当当的车,也不想要一个‘实验室爆款’。”
理性消费,不盲目追新,这才是成熟用户的选择。
竞品对比:谁在画饼,谁在落地?
我们拉几家企业看看:
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小批量,和比亚迪节奏接近,但目前公开细节少,暂无相关数据佐证其电芯性能。
国轩高科:2026年小产线,目标能量密度360Wh/kg,略低于比亚迪的400Wh/kg。
奔驰:已在EQS上测试固态电池,但明确表示“量产还需数年”,更多是技术验证。
横向对比下来,比亚迪不仅节奏不落下风,能量密度还略占优势。 更关键的是——它有整车制造能力,有电池自研能力,还有充电生态布局。 这种“三位一体”的优势,是很多电池厂或车企单独不具备的。
用户真实体验:快充焦虑,真能解决吗?
我采访了一位深圳的网约车司机老李,他开的是支持800V平台的车,用480kW超充桩,“10分钟能充200公里,确实快,但高峰期排队,一等就是半小时。”
这说明什么?光有快充技术不够,还得有足够多的桩。 而比亚迪正在做的,就是联合第三方充电品牌,快速铺开兆瓦闪充网络。未来如果固态电池上车,配合高密度充电桩,才真正实现“充电像加油一样方便”。
老李说:“要是真能6分钟充400公里,我宁愿多跑两公里去比亚迪的桩。”
用户用脚投票,永远是最真实的市场反馈。
安全,才是固态电池的“灵魂”
说到固态电池,很多人只盯着“快充”和“长续航”,但我更关心的是:它到底安不安全?
传统液态电池,电解液易燃,一旦穿刺或高温,容易起火。而固态电池用的是固态电解质,理论上不可燃、不漏液、耐高温。 孙华军也强调,比亚迪在研发中特别关注“全生命周期安全性”。
这让我想起刀片电池的针刺实验——不起火、不冒烟。如果固态电池也能做到这一点,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安全革命”。
我常说:“买车不是买手机,摔了换一个就行。安全,是底线,不是卖点。”
比亚迪如果能把固态电池的安全性做到极致,那比任何参数都更有说服力。
未来已来,但别急着下结论
所以,比亚迪在固态电池上落后了吗?
没有。它只是没大声嚷嚷。
从2013年布局,到2024年做出400Wh/kg电芯,再到2027年示范装车,这是一条清晰、稳健、有后劲的技术路线。 它不像某些企业,发布会一开,PPT一放,然后就没下文了。
比亚迪的策略是:技术成熟一分,就推出一分。
兆瓦闪充不是终点,而是通往固态电池时代的“桥梁”。
它补的不是续航短板,而是整个新能源生态的“信任短板”。
写在最后: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电池?
是追求“6分钟充满”的极致速度?
还是“1000公里续航”的心理安全感?
又或是“冬天不打折”的真实体验?
我认为,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不用操心”的出行体验。
充电快、跑得远、足够安全、价格合理——这才是终极目标。
比亚迪的固态电池,或许不会第一个上市,但只要它能把这几点都做到,那它就不是追赶者,而是定义者。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你是更期待“充电6分钟”的极致速度,还是“续航1000公里”的安心感?
或者你觉得,现在的电池技术已经够用了?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
老铁们,我是懂车的小迪,咱们下期见。
(PS:有朋友问我能不能试驾一下未来的固态电池车?我只能说:等我拿到钥匙,第一时间直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