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日产新聆风这回直接把造型改了个底朝天,硬把原来那个经典两厢电动小车整成了现在流行的溜背跨界SUV,我心里头还真是复杂。
你说这是不是新时代的潮流使然?
以前大家图个实用、图个省油,两厢小车就吃得开。
可现在,SUV、跨界造型、大屏、长续航,全都成了座驾标配。
是不是车企也在琢磨,光靠情怀没法糊口,得跟着市场转型?
这不,聆风原来那点子“电动鼻祖”的光环,估计也开始保不住了。
咱们不妨想想,日产聆风当年什么地位?
电动车里的元老级人物,普通人最早能摸得上的“纯电”。
那时候电动车还不是刚需,续航也就一百来公里,电池基础、充电桩稀缺,敢上路的都是吃螃蟹的人。
现在时代变了,国内纯电动市场一年更比一年激烈,续航动不动六七百公里,快充普及得跟共享单车似的,光靠历史情怀吃饭肯定不够。
再来看这次新车的变化,咱先说外观,溜背、轿跑、隐藏门把、贯穿式灯带,说实话,这些设计现在看都不稀奇。
别说是日产,国产车早就玩烂了。
你见过没见过,蔚来、小鹏、比亚迪、极氪,哪个新车不带点溜背、掀背元素?
要是新上市的车还长得像10年前的样子,估计上市当天股价都掉一截。
日产现在改成这样,是不是有点“追赶潮流”的意思?
但问题来了,日产学了别人的样子,能不能学到精髓?
还有,车身尺寸明显加大,从原来的小巧实用,变成了“看着气派,停车费劲”。
4米4的长度,1米8宽、近1米6高,轴距也快顶到2米7。
要说空间确实宽敞了,后排也能舒服点。
可问题是,日产这样一搞,还能不能保住自己原来那种“日常代步无压力”的招牌?
或者说,日产是不是想用一台车,既讨好年轻人、又照顾家庭用户?
但鱼和熊掌,到底能不能兼得,这可真是个问题。
接着说内饰和科技配置,这回日产可学乖了,双14寸大屏、悬浮中控、BOSE音响、3D影像、自动驾驶辅助……这些玩意在国产车上早就不新鲜了。
日产一看,咱也上,不能输面子。
可你要问我,这些配置真的就够用心吗?
我觉得还差点火候。
空调和座椅这些常用按键都改成触控了,看着高大上,其实用起来真就比物理按键方便?
有多少人开车一边摸屏一边开,越摸越上火?
人机交互这事儿,堆配置容易,做得好难。
说到底,还是得看回归实用。
再看动力和续航。
日产这回分了两套电池,52.9度和75.1度,最大续航488公里,支持150千瓦快充。
听起来还行,十年前确实牛。
但别忘了,现在的国产电动车,电池动辄80度起步、续航700公里轻轻松松。
一对比,日产这续航和电池容量,看着还是有点“紧巴”。
而且,这还是按美国工况测出来的,咱们都知道,美国那一套比国内宽松,真放到中国的冬天,488公里估计就剩个三百多。
日产这次快充倒是跟上了潮流,半小时从10%充到80%,确实不慢。
不过说句实话,现在大部分人家里都能装慢充桩,快充到底用得多不多,还真不一定。
你再看看这动力参数,215马力,最高时速160公里,咱不说飙车党,就是日常代步,这个动力也就够用。
可要跟现在国内动辄四驱、零百进五秒的纯电SUV比,日产这动力也挑不出啥亮点。
日产这几年在电驱动上没怎么发力,电池自己也不造,全靠买供应商货。
说句不中听的,整个动力总成没个自家技术标签,和国产电动车比,是不是有点没底气?
说到这里,我总在想,日产到底图啥?
是不是想用ARIYA那套技术平台,批量复制,省研发省成本,更新一波销量?
日产这套思路挺典型,能省就省,能拼就拼。
可惜的是,你拼得过国产车吗?
就拿今年的市场数据说话,日产ARIYA艾睿雅九月份只卖出一辆,这说出去不是个大笑话吗?
日产自己也明白,电动车在中国要卷配置、卷续航、卷价格,你光靠省油、省心的口碑,压根不够看。
再聊聊定价和市场。
日产这回新聆风到底卖多少钱,大家都挺关心。
我估摸着,如果日产真敢和特斯拉Model 3、比亚迪海豹正面竞争,价格要是没优势,恐怕只能沦为“陪跑”。
你想,国内市场从小鹏P7、极氪001到汉EV、深蓝SL03,哪个不是卷到一分钱一分货?
日产要是还想着自己“国际大厂”身份,价格高高在上,用户非但不买账,反而还嫌你技术过气。
更何况,日产这回还没说新聆风肯定进中国,只是说在东京车展露脸。
日产是不是真的敢再进来捡局?
说白了,国内现在电动车是最难混的地方。
你没续航优势,没配置优势,没性价比,还没品牌光环,用户凭什么选你?
咱们都知道,汽车这个东西,谁卷谁才有饭吃。
你不卷,消费者卷你。
十年前耐用省油的日产,十年后还剩啥?
再加上现在年轻人买车,早就不认传统品牌了,“老三样”基本成了“老人专属”代名词。
日产要再不变,那就真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再退一步讲,日产这波跟风,其实也暴露出来日本汽车巨头电动化转型的焦虑。
你看丰田、本田、日产,电动化节奏都慢,一直不愿意放下油车包袱。
结果呢,等中国车企杀红了眼,国际品牌才发现自己落后一大截。
日产这回把聆风改成跨界SUV,其实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
要不然,谁愿意把自家经典车型外观全部推倒重来?
还有一点,日产老想靠“合资身份”讨好中国消费者,这招早就不灵了。
咱们国产车现在有自己的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比合资品牌还卷得狠,日产靠啥赢?
你说续航、电池、动力、配置,哪一项不是中国品牌抢先?
有句话说得好,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声招呼都不打。
日产要不自我革新,最后只能跟着市场屁股跑。
大家不妨再想想,汽车这个东西到底要什么?
你要的是实用、是耐用、是新鲜感、是科技、还是性价比?
以前油车时代,日产靠省油耐造混得开。
可电动车时代,续航和智能才是王道。
你要是真有技术,价格给到位,用户自然买账。
你要还是吃老本,走一步看一步,最后只能眼睁睁看别人抢市场。
其实话说回来,日产也不是全无机会。
你要是能把ARIYA那套成熟技术下放,用更低成本做一台实在的纯电跨界车,价格真有竞争力,说不定还真能吸引一波预算有限的家庭用户。
再加上多年的“耐用省心”口碑,或许还能吃到点市场红利。
可要是光靠外观堆配置、玩噱头,价格还虚高,那结果不用猜,妥妥的“中看不中用”。
所以,问题来了:日产新一代聆风,真能靠换个造型、堆点配置、续航小打小闹,就能逆转乾坤吗?
我看悬得很。
中国市场变化太快,用户眼睛太刁,卷到最后拼的还是硬实力。
日产要真想逆袭,别光做表面功夫,得下狠心在电池、电驱、智能、价格上下功夫。
否则,哪怕情怀再厚,历史再悠久,也只能慢慢退出舞台,把市场让给真正敢拼、肯卷的新一代车企。
最后留个问题给大家:你会花二十多万买一台“国际大厂”的纯电跨界车,还是只愿意入手配置更高、续航更长、智能更强的国产新势力?
日产的答案,其实就在你我的选择里。
新聆风终结两厢经典,换上跨界外壳,面对的是一个早已变天的中国电动车市场。
到底还能不能打?
咱们拭目以待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