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我同场竞技过的顶级F1车手,如今都已离世

电影《F1:狂飙飞车》公映那天,西班牙A-52公路上发生了一起严重的车祸。英超利物浦队的葡萄牙前锋迪奥哥·若塔和他的弟弟在这次车祸中遇难了。据说,这起事故是因为他的弟弟开着兰博基尼超车时,路太糟糕失控了,车子冲破护栏飞出了公路,接着爆炸起火。兄弟俩在火里被烧得什么都没剩下,这让整个足球界都感到震惊。

在《F1:极速对决》中,发生了一起类似的赛道事故。乔舒亚·皮尔斯试图在蒙扎著名的帕拉波利卡弯道超越维斯塔潘,但由于刹车过晚,车子失去了控制,冲上路肩后飞出赛道,撞上防护墙并起火。幸运的是,皮尔斯被及时救出,只是受了点轻伤,不久后又回到了比赛中。

为什么速度极快、车体外露的F1赛车反而比豪华跑车更安全呢?有人可能会想,F1车队的钱多,所以在安全科技上舍得投资。其实,F1现在这些安全措施,都是用无数鲜活生命换来的教训。F1赛车历史上发生过不少可怕事故,正是这些惨痛经历,才让赛车手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尽管现在有了很多措施,但仍然有些无法预防的风险,随时可能要人命。

电影中那些看似虚构的意外事件其实都有真实生活的原型。

在电影《F1:极速赛车》中,有许多惊险的碰撞场景,根据严重程度,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在比赛中故意撞来撞去,制造了不少混乱,目的是让“安全车”出场。所以,他这是有意撞车。

桑尼·海耶斯和乔舒亚·皮尔斯都在车祸中退出了比赛,而在最后一场比赛中,乔舒亚·皮尔斯又因为再次撞车,和汉密尔顿一起退出了赛场。

在F1赛车的历史上,有两次特别严重的撞车事故让人印象深刻。一次发生在1990年代的一场比赛中,桑尼·海耶斯的赛车撞得非常惨烈,不仅冲出了护栏,还引发了大火。这次事故让他受了重伤,从此告别了F1赛场。另外一次是乔舒亚·皮尔斯在蒙扎赛道的那次事故,同样让人惊心动魄。

这三种碰撞事故在F1赛车的历史上都真实发生过,而且实际情况比电影里的剧情还要离谱。

在2008年新加坡大奖赛时,车队的老板们后来被发现,主要是弗拉维奥·布里亚托利和技术主管帕特·西蒙兹,让二号车手小尼尔森·皮奎特在比赛的某个圈数和弯道,故意撞向路边的防护墙。

在1990年的日本比赛中,塞纳为了争夺冠军故意碰了普罗斯特的车。最终,两人都没能继续比赛,而塞纳仅以一分的优势赢得了那一年的总冠军。

第二种情况是“两败俱伤”,这有点像是两位车手都不想输,但又不想让对方赢的情况。通常发生在两位车手都使出全力,互相较劲的时候。2021年,梅赛德斯奔驰车队的汉密尔顿和红牛车队的维斯塔潘为了争夺冠军,在F1赛场上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激烈对决。

在2021年的英国大奖赛中,汉密尔顿在第九弯不小心撞到了维斯塔潘赛车的右后轮,导致维斯塔潘的车失控,冲进了砂石区,狠狠地撞上了防护墙。当时他承受的冲击力达到了51个G。同年,在意大利蒙扎赛道的一号弯,维斯塔潘的车在经过路肩时失去了控制,直接从汉密尔顿的车顶上压了过去,慢动作回放让人看了都心惊胆战。幸亏有Halo装置保护,否则维斯塔潘的车可能会直接碾到汉密尔顿的头上。

这就是赛车比赛中常见的“突发碰撞”,比其他事故更让人惊心动魄的是,它发生得太突然,车手们往往毫无防备。幸亏现在的F1安全措施做得不错,才没有让情况变得更严重。

而第三种情况,就是那些让人痛心疾首的大意外,结果往往不是丧命就是重伤。

1994年的圣马力诺大奖赛,在周五的练习赛中,巴西车手鲁本斯·巴里切罗驾驶着乔丹赛车,在瓦里安特·巴萨弯以大约225公里每小时的速度飞驰。赛车不慎压到了路肩,随后腾空而起,失去了控制,狠狠地撞上了轮胎墙顶部的防护网,翻了好几个跟头。

那个周末,F1的比赛简直是史上最糟糕的,没有之一。事后,国际汽联(FIA)急忙采取行动,临时给赛车减速。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发通知让引擎少进气,这样一来,马力自然就变小了;还简化了赛车的前后翼,让空气动力下压力变弱,这样赛车拐弯就慢了;又在赛车底盘下面加了个“挡板”,把底盘抬高,限制地面效应。另外,有些赛道的高速弯也赶紧加上了临时减速弯。

到了1994年圣马力诺大奖赛时,F1赛车已经跑了44年了。从80年代开始,随着碳纤维单体壳的使用,重大事故中遇难的情况减少了。这让车手和观众觉得“F1似乎变得更安全了”,但实际上这只是个错觉。

1994年伊莫拉赛车事故的现场令人震撼,通过直播让无数观众感到震惊。那美好的错觉瞬间破灭了。这件事不再只是体育圈的小道消息,很快登上了世界各地报纸和电视台的头版。F1赛车因此被贴上了“玩命运动”、“当代角斗场”这种吓人的标签。F1的品牌形象一落千丈,赞助商纷纷撤资,车手们心里也七上八下。更糟糕的是,意大利的检察官开始调查威廉姆斯车队、赛事主办方和赛道设计师,怀疑他们可能犯了过失杀人罪。

这个比赛的经济价值非常高,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赚钱。只要没有发生大的问题,不会引起大麻烦和经济损失,无论是国际汽联还是主办方,都不想费劲去提高安全措施。通常只有出了大事故,才会稍微提升一下安全标准。

"新安全平稳时期"

周围的朋友一个个都不在了,那些曾经与我一同在赛道上飞驰的伙伴们,也没能躲过赛车场上的不幸,相继离开了人世。——三届F1世界冠军杰基·斯图尔特爵士感慨道。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F1赛车的安全性几乎为零。当时赛车的速度已经超过了250公里每小时,但有些车手甚至不系安全带,头盔也只是随意戴一下。赛道周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医疗救援队也不存在,工作人员更是没有穿着防火服。从1950年开始的24个赛季中,有16位车手在世界锦标赛的比赛中失去了生命。

1973年,杰基·斯图尔特在看到队友弗朗索瓦·西福特在美国大奖赛练习赛中不幸去世后,心里非常难过,于是决定退役。从那以后,他一直致力于提高F1赛车的安全性。在他开车的日子里,他还亲眼见证了好朋友约亨·林特和吉姆·克拉克因事故而离世。

与我同场竞技过的顶级F1车手,如今都已离世-有驾

在他的努力下,赛道上安装了护栏和防撞区,车手们必须系上六点安全带,赛车上也配备了灭火装置。车手们还得戴上防火头盔,穿上防火赛车服。他还组建了车手协会,在赛道旁设立了移动医疗站,确保随时有优秀的外科医生和专业的救援队伍待命,并且有直升机可以迅速将伤员送往顶级医院。后来,他又设法在赛道出现问题时使用安全车和虚拟安全车来引导赛车减速,这些措施构成了现在的F1安全系统的基础框架。

这个系统帮了很多赛车手的大忙,让他们捡回一命。比如1976年尼基·劳达在纽博格林赛道出的那次事故,还有1990年马丁·唐纳利——电影角色桑尼·海耶斯的灵感来源之一——在西班牙大奖赛遭遇的意外。

尽管如此,塞纳和拉岑伯格还是没能幸免,这说明F1比赛在安全措施方面还需要加强。

1994年,伊莫拉赛道上发生了拉岑伯格因车祸导致颅底骨折不幸去世的悲剧,这让人们深刻认识到赛车手的头部是多么脆弱。到了2001年,NASCAR的传奇车手戴尔·恩哈特也因为在一次事故中颅底骨折而去世。这两起事件表明,仅仅依靠头盔是不够的,还需要采取更多措施来保护赛车手的头部和颈部。

私家车保护司机和乘客的头颈主要依靠安全气囊。开车时,司机通常会系上三点式安全带,但在发生碰撞时,上半身仍有可能向前冲。这时,安全气囊就会发挥作用,迅速在司机和方向盘、仪表盘等硬物之间弹出,起到缓冲作用,防止头部和胸部直接撞击。安全带和安全气囊共同保护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F1赛车中,车手被一条紧紧的六点式安全带牢牢固定在坚硬的碳纤维座椅上。一旦发生碰撞,车手的身体几乎无法移动,会被牢牢地固定住。因此,F1车手最担心的并不是身体撞到方向盘,而是身体被固定住不能动,只有头部因为惯性猛冲向前,这可能会导致颅底骨折,那可是致命的。

另外,安全气囊只能用一次。它依靠炸药瞬间弹出,弹出后里面的气就会散掉。在F1赛车这种高速行驶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碰撞,可能会连续撞击多次。安全气囊弹出后,可能会遮挡驾驶员的视线,同时减少逃生的空间,因此不适合用在F1赛车上。

于是,一种名叫HANS系统的装置出现了,它专门用来减少车手在赛车移动时头部的晃动。这个系统通过坚固的带子将头盔和车手肩上的环形带连接起来,确保在发生碰撞时,头部和身体可以“同步减速”,避免颈部承受全部冲击力。到了90年代末,梅赛德斯-奔驰和HANS系统的创造者,来自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生物力学专家罗伯特·哈伯德教授,一起解决了舒适性和成本的问题。从2003年开始,F1赛车比赛规定,所有车手都必须使用HANS系统。

从那以后,F1赛车比赛里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头部撞伤导致骨头破裂而丧命的情况了。

昨天的情景仿佛再次上演了。

在日本举行的比赛因为台风“巴蓬”导致赛道非常湿滑。比赛进行到第43圈时,车手艾德里安·苏蒂尔的赛车失控冲出了赛道。赛事人员立即拉起双黄旗,并派遣大型吊车到缓冲区处理苏蒂尔的赛车。然而,仅仅一圈之后,朱尔斯·比安奇驾驶的玛鲁西亚赛车在同一地点也失控了,高速冲出赛道,直接撞上了正在作业的吊车底部。这次碰撞如同F1赛车撞上了一台不动的重型工程车辆。由于撞击的角度和位置极其不利,比安奇的头部受到了严重冲击,最终被诊断为“弥漫性轴索损伤”,这是一种极其严重的脑部伤害。

比安奇的事故让人们意识到,尽管有HANS防护系统和坚固的头盔,如果赛车手的头部直接撞上大物体,比如吊车或者飞过来的轮胎,仍然容易受伤。很遗憾,这个问题直到发生这起严重的“破圈”事故后,才引起大家的重视。

在2009年的F2比赛中,亨利·苏提斯被前方赛车飞出来的车轮砸中头部,不幸去世了。同年,F1匈牙利大奖赛上,法拉利车队的马萨也遭遇了惨剧。他被前方赛车掉落的避震器以28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击中,头盔瞬间被穿透,他当场昏迷。接着,以1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撞上了护墙。避震器的弹簧甚至嵌入了他的头骨,导致严重的脑震荡。医生立即为他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手术,从他眼窝中取出了骨头碎片。幸运的是,马萨最终保住了性命。当时,这些可怕的事故都被认为是“不一定致命”的意外。

比安奇的那次事故让所有人震惊,这件事也促使人们迅速研发并开始强制使用Halo驾驶舱保护系统。Halo,也被大家昵称为“人字拖”,它是在驾驶舱上方安装了一个T字形的钛合金框架。这个框架采用的是飞机上使用的高级5级钛合金材料,尽管看起来只有7公斤重(现在稍微重了一些,达到了14公斤),但它能够承受12吨的压力。它的主要作用是阻挡或弹开那些可能飞向车手头部的碎片和大物体。虽然它增加了车辆的重量,还可能影响车手的视线,但从2018年开始强制使用以来,Halo在多次严重事故中成功保护了车手的生命,确实是一项伟大的发明。

与我同场竞技过的顶级F1车手,如今都已离世-有驾

2017年,在比利时的一场赛车大赛上,车手夏尔·勒克莱尔(比安奇的徒弟)开着赛车,突然被费尔南多·阿隆索失控的车子撞飞了。幸好他戴着一个叫做“Halo装置”的东西,这才没出事儿。后来,2021年,维斯塔潘在比赛中压过了汉密尔顿的车,2022年,周冠宇在英国大奖赛上被拉塞尔的车顶翻了,可这两位车手也都安然无恙。这个Halo装置一开始大家都不太喜欢,觉得麻烦,但后来发现它实在太重要了,一次次救了车手们的命。

在2020年的巴林站比赛中,哈斯车队的罗曼·格罗斯让能够平安脱险,这全都得益于F1赛车当前使用的所有安全技术的共同作用。

比赛刚开始第一圈,格罗斯让驾驶的哈斯车不小心碰到了科维亚特的车,然后车子就失控了,以超过22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猛地撞上了路边的金属栏杆。车子直接被撞成了两半,油也漏了出来,一下子就烧成了一个大火球。

多亏了这些保护措施,他只在手和脚踝上受了点烧伤,生命安全没有受到威胁。与1994年那次让F1品牌形象受损的事故不同,2020年格罗斯让的事故反而成了F1的免费广告,证明了F1的安全性能有了很大提升,商业价值也随之飙升。想想2017年,自由媒体集团花了44亿美元从伯尼·埃克莱斯顿和CVC资本手中买下了F1,而现在,F1赛事的总价值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

然而,事情真的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完美无缺吗?

生命竞赛,每一秒都在争取生存的机会

在格罗斯让发生事故后,大家都纷纷称赞F1的安全措施做得好。不过,就在同场比赛中,曾四次获得F1总冠军的维特尔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这件事儿确实不该发生,护栏本该让赛车绕道,但赛车直接撞了上去,还着火了。看起来是护栏出了问题。我觉得应该好好查一查这个问题。

那时候,格罗斯让撞上的防护栏是高速路上常见的那种钢护栏,也就是Armco Barrier。赛车如果不小心以一个小角度碰到这种护栏,因为护栏表面又硬又滑,还设计成W形,赛车就会顺着护栏滑过去。在滑行时,赛车和护栏之间的摩擦力会慢慢让赛车减速,就好像有个力量在指引赛车回到更安全的地方,或者让它稳稳地停在赛道边上。

与我同场竞技过的顶级F1车手,如今都已离世-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