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便宜车偏爱插混,豪车却迷增程?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你会发现,市场上十多万的家用轿车基本都在推插电混动,而一上到30万以上的SUV,增程似乎成了新宠。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用户心理和技术路径的博弈,也反映了车企的产品策略。
刚开始我还在想,这是不是纯粹技术偏好?结果发现,和用户需求关系更大。
10万左右的插混车普遍电池小,可能啥也不理解,别看价格低,实际配个电池也就几千块钱。按照我翻了几份资料,10度电左右的电池,制造成本大概8000元左右。这样一来,整个插混系统成本能控制在1万块以内,加上整车成本,售价其实挺有竞争力的。对了,可能有朋友会问:这个电池容量够用么?其实够了,平均每天通勤用电几乎就能满足,偶尔亏电,油耗比油车低一半,都在成本计算里扮着实算得过去。
插混的好处是,它的动力系统设计更灵活。比如电机可以在高速时直驱,节省燃油;在市区短途,切到纯电,省油还省心。至于电池小,体积也小,车内空间还能腾出来,尤其对紧凑型车来说,更容易接受。
而增程车就不同了。你得准备超过40度电的电池,光电池成本就得2万多。加上动力总成整体成本上升,整车出厂价就往30万奔了。以理想或比亚迪为例,增程车型用的都是大电池和复杂的电气架构。你说,还有空间和豪华配置,这成本不就蹭上去了么?之前我还看过理想的工程师说:增程方案虽然贵,但体验好啊,安静、顺滑。但是真正的核心,是买车的人更看重那种试驾时静谧愉快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一件事。去年我去试驾一辆30万新SUV,店员介绍说:没电了不要紧,发动机就像个发电站,没噪音,又平顺。当时心里就想,这其实就是普通电动车加上一个发电机,少了变速箱的麻烦,体验确实不错。我也在想——为什么不直接搞纯电动车?那也许是因为政策打压电动车的声音太多,很多传统品牌还思考不清未来走哪条路。
这点,和我朋友聊天时他说的很贴切:你看,比亚迪用插混在十万以内冲刺市场,是因为他们已有技术积累。新势力,一般不懂这些技术,直接用增程,更容易走捷径。没错,插混技术确实复杂,涉及变速箱、动力匹配,研发难度比增程高出不少。新势力的确没那底气。
挺有意思的是,怎么说呢?我觉得,技术上的差别最终还是反映了用户的实际需求。买10万以内的,追求性价比,想省油,插混方案能满足。而预算30万,愿意多花点钱追求平顺静谧的体验,增程就更合适。
很多人没有留意过,增程最初的技术来源其实很尴尬。开始,传统车厂因为不想投电动车,但又觉得直驱纯电太难搞,就转向了增程。优势很明显:发动机只发电、电机驱动,没有变速箱,结构简单。成本一高,档次自然也就上去了。这也就形成了所谓高端车的标签。
这其实也是技术发展的偶然。早期车企对传统油车链条还不舍,电车不被认可,增程变成一个折中的方案。其实不难理解——冰箱彩电大沙发式的配置,是出于差异化竞争。你以投入换技术,打造豪华感,让消费者觉得级别提升。而且,厂家把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其实也算是用钱买技术。
但说真的,插混才是真正的硬核。它的效率最高,不管是科技含量还是实际应用。尤其对厂家来讲,插混技术积累越深,就越能满足复杂场景的需求——比如高速快充、不同环境适应。相比之下,增程方案更像是一锅煮菜的提前准备,说白了就是简单搞个电站出来。
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高端车都用增程?其实最开始是产业链的关系。高端车讨论得最多的是豪华体验,这就得用大电池、平顺性好、静音设计。用增程方案,刚好符合这些豪华标签。车厂想把档次拉高,无非就是硬件上的堆砌:大空间、豪华配置。这东西,花钱能买到。
不过我还想到一件事:U8这个高端车用的四电机布局,没有用插混,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普通家用车,啥油改电的概念。你想,要两台发动机,体积太大还难装。实际上,推荐研究一下腾势,吉利或奇瑞的插混车都还是用的插混技术,增程更偏高端策略。
这个问题也让我思考:消费者的认可是不是才是王道?你说,像某些头条用户发的文章,总是觉得还不懂技术,乱讲。我个人觉得,市场说了算。不管多复杂,用户只关心:用得顺不顺手?省不省油?体验够不够好?我估计,大部分10万出头的用户,根本不在意技术难点,只在意这车是不是能带来方便。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品牌车企把增程车冠以高端——其实是标配豪华体验,客户愿意掏钱。反过来说,普通人买电车,可能还会对国产油车有偏见,总觉得油车就是垃圾。换句话说,认知盲区导致他们觉得,国产电车有面子,比国产油车更被认可,这也是一种消费认知。
所以,回想一下,现在市场上,谁在用哪种技术,代表什么?其实很简单——用户需求决定技术路线。买得起30万的,想要静谧、平顺,增程满足。而十几万的用户,省油省心,插混就足够。
我其实也在摆弄自己的脑袋。你有没有想过,未来会变成怎样?会不会有一天,增程和插混都尘埃落定,剩下一种大家都接受的最合适的方案?还是说,技术还会不断换壁?这是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对了,你觉得,买车最在意的是什么?我一直在琢磨,自己其实最喜欢的还是那种平顺安静的驾驶感受,只是不知道未来还会不会被技术偏见所困。大概每个人对好车的定义都不一样吧。)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