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电池真能在三年上车、五年普及吗?答案不简单。比亚迪在2025 年的展会上把这个話题带到台前。公司内部计划是 2027 年开始示范装车,2027 到 2029 年做示范,2030 到 2032 年逐步覆盖更多车型。比亚迪的锂电池团队已把硫化物电解质当作主要方向,因為它在循环寿命和快充上看起来有希望。
但现实有难点。首席科学家說三年很难,五年比较现实。硫化物对空气很敏感,电极界面稳定性還没彻底解决。技术有了,不等于能大规模量产。比亚迪在深圳和西安建了中试线,正在攻关,但还需要时间把工艺和成本一起降下来。
比亚迪的优势是自给自足的产业链。它从矿到材料、到电芯、到整车都有能力,一旦某个设计在车上出問題,能马上在车上测试、把数据送回研发。這种闭环对加速迭代很重要。全球其它玩家也在赶,丰田说要在 2027-2028 年出车,日产押注 2028 年量产,三星 SDI 和 LG 也在做硫化物和氧化物路线。但到今天,还沒谁做到车规级固态电池的大规模装车。
数据能说明一些事。比亚迪 2024 年动力电池装机约 132 GWh,位居全球第二,刀片电池已上车超过 800 万辆。比亚迪在 2025 年前三季度研发投入超过 190 亿元,其中不少投向固态电池。专利上中国占约 38%,日本 31%,韩国 19%,但专利多不代表能变成量产产品。
就市场路径比亚迪不追求首发噱头,它更看重稳定交付和可量产。如果 2027 年能示范装车,也只是第一步。初期固态电池成本可能是当前三元锂电的 2 到 3 倍,很可能先只出现在 30 万元以上的高端车上。像“十分钟快充”“零下三十度不衰减”這類亮点,還要真车长时间、各种路况下反复验证,才能确定。
要在 2030 年大规模上车,关键在能否在未来两年内拿到工程级的解决方案,特別是硫化物的稳定性和界面问题。如果这些“卡脖子”能破,2030 年大规模推广是有可能的。再者,技术成熟後還要看消费者愿不愿付更多钱。你会为了一块还沒被广泛验证的新电池,多付三万、五万吗?这是决定普及速度的关键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