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迪拉克CT6起售价28.99万,电磁悬挂+34喇叭音响+10AT,这配置单看着像打错了价格标签
环路上时速120,副驾的人正常音量说话,我居然听得一清二楚。这是我第一次在CT6上体会到什么叫“花小钱办大事”——车窗外风噪呼啸,车内却像坐在书房里。后来拆开门板才发现,人家在隔音上动了真格:5毫米声学玻璃、21处空腔注塑、轮拱里塞满吸音棉。这些东西藏在看不见的地方,但开起来每一秒都在起作用。
最近碰到个朋友,开了三年530Li,试驾完CT6跟我说了句话:“过减速带那个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我懂他什么意思。德系车底盘紧绷,路感清晰,但有时候会觉得硬;CT6那套电磁悬挂处理颠簸的方式不太一样,有韧劲但不生硬,像是船在水面划过去。
这套悬挂据说每秒扫描路面一千次。听着挺玄乎,实际开起来就是:你刚碾过井盖,悬挂已经完成好几轮调整了。过弯的时候外侧阻尼自动加强,车身侧倾压得住;跑烂路的时候又能及时软化,屁股不会被颠得难受。这技术不是新鲜玩意儿,某些超跑品牌早就在用,只是放在一台二十来万起售的车上,多少有点“降维”的意思。
动力系统表面看就是台2.0T发动机,237马力、350牛米扭矩,账面数据不算爆炸。但人家玩的是可变气缸——高速巡航时自动关掉2、3缸,只留1、4缸工作。这逻辑挺实在:城市里晃悠又用不着四个缸一起嚎,该省就省点。匹配的10速变速箱齿比够密,高速上转速压得低,开着挺从容。
有次晚上在高架上跑,速度到一百二十多,发现车内还能正常聊天,不用扯着嗓子喊。后来才知道人家在A柱和防火墙之间设了双层隔音屏障,整车隔音材料用了45公斤——这重量相当于搬了个人上车,全为了让你耳根清净。
车内那块33寸大屏分辨率够高,滑动也流畅,就是系统生态稍微封闭了点。不能随便装APP这事儿,有人觉得是缺点,也有人觉得这样反而清净——反正见仁见智。语音识别倒是挺快,话音刚落系统就能反应过来,连续对话也能接得住。
后排空间将近一米,坐进去腿能伸直。座椅用的慢回弹材料,久坐不会塌陷。顶配那套音响有34个喇叭,据说是某音响品牌旗舰级产品线首次下放到量产车。音质好不好得自己耳朵去验证,每个人听感不一样,但硬件规格摆在那儿。
那套辅助驾驶系统高速上能放手开一阵子,方向盘LED灯带亮绿灯就说明系统接管了。不过遇到大车并线反应稍微慢半拍,没某些品牌那么激进。通用在这方面偏保守,宁可稳也不冒进——好处是安全系数高,坏处是体验上没那么刺激。
车身用了不少铝材,前舱盖、四个门、悬挂摆臂都是铝合金,整备质量控制在1750公斤左右。高强度钢占比75%,A柱B柱用的是1500兆帕级热成型钢。这些数据看着枯燥,但转化成驾驶感受就是:车身够整,过弯不松散,高速并线也稳当。
二十八万多起售价这事儿,确实打乱了不少人的预期。以前买豪华中大型车,要么咬咬牙上德系,要么就往下看B级车。现在CT6这么一搞,等于在中间撕开了道口子。配置没缩水,该有的都有,价格却便宜了一大截。
这种打法能不能持续,还得看市场反应。不过从销量数据来看,似乎不少人愿意为这套技术买单。买这车的人,多半是那种懂行的——不太在意车标给自己加多少分,更关心这车开起来到底舒不舒服。
当然了,CT6也不是没短板。品牌认知度比不过某些老牌子,4S店也没人家密集。有些人在意这个,有些人不在意。就像我那个朋友最后说的:“反正开车的是我自己,又不是开给别人看的。”
有些东西得自己屁股去感受。别人说再多,也不如你自己开一圈来得实在。毕竟买车这事儿,最终还是要回到一个最朴素的问题:你每天开着它,舒不舒服?值不值这个价?
去试驾的时候,注意下过减速带那一下,还有高速上的风噪。这两个场景最能体现一台车的功底。数据可以包装,但屁股骗不了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