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0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韩国庆州与日本经济产业大臣赤泽亮正会晤时,直接提出要求:日方应尽快将中国相关实体从出口管制“最终用户清单”中移除。
这场会谈发生在中日经贸关系敏感时期,仅一个月前,日本经济产业省刚刚更新清单,新增多家中国企业,仅将2家移出。 王文涛强调,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正冲击国际经贸秩序,双方需“相向而行”维护产业链稳定。
中日贸易关系的基础正在动摇。 2024年,中日贸易额达3082.74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但这一数字同比下滑3%。 更关键的是,两国在半导体、新材料等领域高度互补:日本占据光刻胶、硅片等关键材料的全球主导地位,而中国是全球最大芯片消费市场。
例如,日本半导体设备商东京电子约25%的收入来自中国。 日方的出口管制措施,直接针对半导体设备及材料,涉及光刻机、刻蚀设备等23类产品,要求对华出口需逐案审批。
日本的经济压力可能是推动管制的原因之一。 2024年日本名义GDP虽超600万亿日元,但实际增长率极低,通胀持续36个月上涨,中小企业破产数创十年新高。 同时,日本试图通过配合美国的技术遏制策略来换取政治筹码。
但这类措施违背市场规律: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全球化,任何单边切割都会反噬自身。 2025年4月日本宣布管制后,其半导体板块股市单日暴跌6.3%,丰田因稀土短缺被迫停工。
中方的反制迅速而精准。 在日方发布管制措施48小时内,中国宣布对镝、钕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 日本80%的稀土依赖中国供应,这些材料是新能源汽车、军工的核心原料。 市场立即震荡:钕铁硼磁材价格一天内飙升40%,索尼传感器工厂减产30%。 这种相互打击揭示了一个现实:中日经济早已“你中有我”,强行脱钩只会两败俱伤。
尽管政治层面摩擦加剧,日本企业仍难以离开中国市场。 截至2024年,日本累计对华投资设立企业5.7万家,实际投资额超1330亿美元,54%的在华日企对中国营商环境表示满意。
中国日本商会的调查显示,56%的企业选择维持或扩大对华投资,超过半数视中国为“最重要市场”。 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下,日本对华零关税商品比例从8%升至86%,双方在绿色经济、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作仍在深化。
赤泽亮正在会谈中回应,日方愿构建“建设性、稳定的关系”。 但言辞与现实存在落差。 日本一方面强调合作,另一方面将经贸问题安全化,这种矛盾正在削弱互信。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蓝皮书指出,中日贸易互补性显著,但相互依赖的“不对称性”在扩大。 如果日本继续将技术管制作为政治工具,区域供应链的裂痕将进一步加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