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哥们儿,倒杯酒,坐。咱俩今天聊个有意思的事儿。
就在一年前,你要是跟我说通用汽车在中国能翻身,我能把喝到嘴里的酒喷你一脸。那时候的舆论场,给通用办“追悼会”的帖子都快凑成一部连续剧了。
你看看当时那光景。这边比亚迪卖得跟不要钱似的,那边理想、蔚来天天在头条上秀肌肉,新势力们一个比一个生猛,恨不得把车造成一个带轮子的IMAX影院加KTV包房。再回头看通用,旗下的别克、雪佛兰、凯迪拉克,就像几个穿着旧西装的老派绅士,站在一群嘻哈青年中间,显得格格不入,连空气都尴尬得快凝固了。
当时圈里的“专家”们,嘴上不说,那表情跟看晚期病人似的,背地里早就把通用划进了“待清算”的名单。甚至有华尔街的大神掐指一算,说这哥们儿在中国得亏到2028年。那意思就是,棺材板都给你钉好了,就等你什么时候体面地躺进去。
结果呢?
你猜怎么着?
前两天通用财报一出来,直接往这帮“预言家”脸上呼了一巴掌。不光全球业绩好得冒泡,在中国市场,这哥们儿居然连着四个季度都赚钱了。第三季度销量还涨了10%。那个被大家认定快咽气的“病人”,不仅从ICU里坐了起来,还顺手做了套广播体操,中气十足地喊了声:“嘿,我胡汉三又回来了!”
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按理说,商业世界不相信奇迹,只相信逻辑。一个眼看着就要被时代洪流冲进下水道的百年巨头,是怎么在短短一年内,就从“掉队样本”变成了“标杆样本”的?这里头到底发生了什么?
表面上看,财报里写得明明白白:产品卖得好嘛。别克GL8,MPV界的常青树,新款插混版一上,老对手们都得抖三抖。凯迪拉克也回暖了。奥特能平台下的那几款电车,什么锐歌、E5,销量也噌噌往上涨。
但你要是只看到这儿,那就跟看魔术只盯着美女助手一样,全看跑偏了。
关键在哪儿呢?关键不在于通用做了什么,而在于它“不做什么”了。
说白了,通用在中国上演的这出“王者归来”,其实更像是一场“权力交接”仪式。是一场远在底特律的总部,终于向现实低头,把方向盘不情不愿地交给了更懂中国路的“本地司机”。
我给你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在纽约开了五十年牛排馆的米其林大厨,跑到成都来开川菜馆。他坚持认为,最地道的宫保鸡丁就该是甜口的,麻婆豆腐绝对不能放花椒,因为那玩意儿“麻嘴”。他拿着一套自认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标准”,指挥着本地厨子。结果呢?饭馆门可罗雀,本地人路过都得绕着走,心里还得骂一句“什么玩意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通用在中国,就有点这个“米其林大厨”的味儿。
跨国公司的通病,叫“总部迷信”。他们总觉得,我在全球市场这么成功,我的一套流程、一个标准,那就是圣经。你们中国团队,就是个执行者,我让你往东,你不能往西。一款新车的设计,从一个按键的颜色,到一个屏幕的尺寸,都得层层上报,漂洋过海去让一帮可能连微信支付都没用过的美国高管审批。
这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
你想想,中国的汽车市场现在是什么节奏?那不是市场,那是“蛊场”。所有车企都被扔在一个罐子里,互相撕咬,每天都有新功能,每周都有新技术,每个月都有价格战。你这边还在走流程申请给车加个K歌功能,隔壁对手连车载无人机都快成标配了。等你那漫长的审批流程走完,市场风向都变了三轮了。
过去通用一款车迭代,周期36个月。36个月,在今天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够一个新品牌从出生到上市再到倒闭走完一个轮回了。
这就是通用之前在中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傲慢,以及由傲慢带来的迟钝。
而这场翻身仗的转折点,就发生在通用总部终于想明白了一件事:那个“纽约大厨”再牛,他也做不出地道的川菜。想在成都活下去,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后厨全权交给本地的老师傅。
所以,今年通用做了一个堪称“壮士断腕”的决定:把产品定义和经营决策权,下放给中国团队。
这六个字,“决策权下放”,听着轻飘飘,背后是刀刀见红的利益博弈和观念革命。它意味着,底特律承认了:对不起,关于中国市场,我们是外行,你们才是专家。
你看,权力一松绑,效果立竿见影。
那个被传为佳话的GL8陆尊插混版,18个月就搞出来了,开发时间直接腰斩。为什么能这么快?因为中国团队说了算。他们最清楚,中国的MPV用户现在要什么,他们需要一个能上绿牌、没有里程焦虑、又能兼顾商务和家庭的“六边形战士”。不用再跟总部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一个插电混动”,直接拍板,干!
还有那个新推出的高端新能源品牌“别克至境”。从立项到发布,速度快得惊人。首款车L7,10天订单破万。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团队一旦被松开了手脚,爆发出的战斗力是恐怖的。他们太懂中国消费者那点小心思了。他们知道什么样的外观能让你在停车场里多看一眼,什么样的内饰能让你老婆孩子坐进去就不想下来,什么样的营销话术能精准地戳中你的G点。
甚至,据说未来连凯迪拉克这种通用“亲儿子”级别的品牌,产品定义都要放到中国来做。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本土化”了,这简直就是“反向输血”。曾经的学生,现在要回头给老师上课了。这背后的潜台词是:未来全球汽车工业的创新中心和标准定义者,很可能不再是底特律,不再是斯图加特,而是上海、深圳、合肥。
所以,你看懂了吗?通用在中国的“复活”,本质上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组织的胜利,是文化的胜利。是“实用主义”战胜了“官僚主义”,是“市场思维”革了“总部思维”的命。
这事儿对所有还在中国市场挣扎的跨国公司,都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也是一个绝佳的范本。别再抱着你那套过时的“全球化”圣经了,在中国这个魔幻的土地上,唯一的神就是消费者,唯一的教义就是“快”。谁能最快地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谁就能活下来。
当然,话又说回来,现在就给通用唱赞歌,也为时过早。
它只是通过一次痛苦的自我革命,给自己争取到了一张继续留在牌桌上的门票。牌桌上,还坐着一群眼睛血红、手里攥着王炸的对手。这场仗,还远没到终局。通用这头老象,只是学会了转身,学会了跳街舞,但能不能跟上这帮年轻人的节奏,还得边走边看。
但这转身本身,已经足够令人寻味。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悄然落幕,和另一个时代的艰难开启。那个外资品牌仅凭一个车标就能“躺赢”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从今往后,想在中国混,要么像通用这样,把灵魂交给市场;要么,就只能被市场淘汰。
没别的路可选。
这事儿你怎么看?来,评论区掰扯掰扯。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