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央视报道:长城汽车等首批车企,率先通过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

近日央视新闻一则报道在汽车圈引发热议:长城汽车等一批中国车企率先通过动力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提前一年半达到2026年实施的"史上最严"安全标准。这则消息背后,是关乎每位新能源车主切身安全的重大技术升级。想象一下:当您驾车经过崎岖路面,底盘突然传来"哐当"一声闷响;或是暴雨天驶过深水区,车轮卷起半米高的水浪——这些曾让电动车主心头一紧的场景,如今因新国标的实施有了全新的安全注解。

一、新国标:重新定义电池安全基线

2025年3月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安全宪法",其严苛程度创全球之最。与2020版相比,新国标实现了三大突破性升级:

1. 热失控零容忍:将"着火前5分钟预警"升级为"热失控后不起火、不爆炸",且要求烟气不危害乘员

2. 底部装甲测试:用30mm钢球以150焦耳能量连续三次撞击电池底部(模拟行驶中飞石冲击),要求无泄漏无破裂

点评央视报道:长城汽车等首批车企,率先通过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有驾

3. 快充耐久考验:支持15分钟快充的电池,300次循环后仍要通过外部短路测试

中汽中心测试数据显示,新国标新增的针刺实验中,5mm钢针贯穿满电电芯时内部温度可达1000℃,但系统仍要稳定运行2小时。这种"实验室级"的极限测试,正倒逼企业将安全冗余提升数倍。

---

二、长城大禹电池2.0:安全技术的标杆之作

在首批通关企业中,长城汽车的表现尤为亮眼。其大禹电池2.0系统以"堵疏结合"的哲学,构建了多维防护体系:

- "疏"的智慧:独创多通道定向排气设计,电芯热失控时高温气体被快速导离电池包,避免热扩散

- "堵"的硬核:底部采用高强钢+吸能型腔"三明治"结构,抗冲击能力达400焦耳——相当于国标要求的2.67倍

- 云端守护:基于15大AI算法实现全天候监测,可提前24小时预警风险

更令人惊叹的是实测表现:在95%满电状态下进行针刺实验,钢针完全没入后电池包仍稳定运行;400焦耳垂直撞击后两小时内保持"零起火、零爆炸、零泄漏"。这种将国标及格线作为起跑线的做法,彰显出技术领军者的担当。

点评央视报道:长城汽车等首批车企,率先通过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有驾

三、群雄并起:中国电池安全的集体跃升

通过新国标的36家企业各展绝技,共同绘制出中国电池安全的新版图:

- 极氪:神盾金砖电池通过220项系统测试,15项指标远超行业标准

- 岚图:琥珀电池采用主/被动安全双解决方案,将安全刻进"DNA"

- 小米:全球首发电芯倒置技术+CTB一体化设计,集成效率达77.8%

点评央视报道:长城汽车等首批车企,率先通过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有驾

- 吉利:开展36项极限测试,其中23项标准超越新国标

值得注意的是,78%的受访企业在新国标发布前已具备"不起火不爆炸"技术储备,印证了中国动力电池技术已走在标准前面。正如行业专家所言:"这不是一场考试,而是中国制造的技术阅兵"。

四、用户视角:安全升级带来的真实价值

新国标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参数提升,更将深刻改变用车生活:

点评央视报道:长城汽车等首批车企,率先通过电池新国标检测认证-有驾

- 保费下降:因热失控风险降低,保险精算模型显示新能源车保费有望下调

- 保值率提升:电池质保条款剔除"热失控"免责项,二手车残值率将提高

- 技术普惠:4C超快充、定向排烟等高端技术开始下放至15-20万主流车型

当您接送孩子上学或自驾远游时,搭载新国标电池的车辆就像有位"隐形安全员"全程守护。如长城工程师所说:"安全从来不是配置选项,而是出行自由的基石"。

结语

从央视镜头里冒白烟却安然无恙的电池包,到用户手中穿越积水区的车钥匙,这场由新国标引领的安全革命正在重塑行业生态。首批车企的集体通关,既展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底气,更预示着消费者将迎来"安全无焦虑"的新能源时代。随着2026年强制实施节点临近,这场关乎生命的技术进化,终将转化为千万用户手握方向盘的踏实笑容。

(注:本文技术参数及认证信息源自中汽研检测报告及企业官方披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