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A6L加长了92mm到5142mm,这个尺寸在中大型豪华轿车里算挺大了。轴距3066mm,听销售说,甚至比Q7的轴距还要长。朋友昨天跟我开玩笑说:这车坐后排,腿比我多长点吧?我一听差点笑喷。轴距拉这么长,后排空间放开了,尤其是对中国市场,这点特别重要。你是不是也觉得,豪车后排空间,越大越有面子?
车身加长带来了更多舒适度,对研发那边来说,其实压力挺大。尺寸变了,底盘结构必须重新调教,悬挂硬件配置得重新匹配,否则开着就像坐船。研发工程师跟我说,车身加长就像织毛衣,线多了,整件衣服就得重新打版,原来一针就好的地方,现在可能得加两三针甚至换个编法。别以为这挺简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全新A6L采用的是最新一代2.0T高功率发动机,最大功率200kW,虽然不是V6,不是3.0T,但实际开起来在动力表现上并不输同级某些3.0T车型,那种推背感调教的挺到位。这里面有意思的是,厂家为了控制成本和通过排放,舍弃大排量转用高功率小排量,算是妥协也算进步?我个人觉得,这个选择挺符合现在趋势,不过对动力狂热粉来说,可能感觉少了点肌肉感。你们怎么看?
设计上真的换了一副脸,大嘴进气格栅夸张到让我刘海都翘起来,狭长大灯和侧导流口带来的运动感,跟前几代那种稳重成熟形成鲜明对比。质感和设计语言上,这波明显想吸引年轻买家,或者说让中年人有种再年轻一次的错觉。有人说这车设计像极了重新恋爱了的中年人,我认为挺贴切的。你会想开这么一台车去约会吗?
这样的设计到底能撑多久?现在年轻人买豪车越来越多注重科技感和智能互联,奥迪虽然硬件提升了,但没搞出啥革命性的黑科技,这块还是有差距。我有点小嫌麻烦,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老了,反倒挺怀念那个简单点没那么花哨的年代。厂家的这些设计,真的是迎合年轻口味,还是为了让老客户觉得自己又跟上潮流了?这点儿挺难说清楚。
聊聊供应链吧,这车的零部件尺寸提高、工艺更复杂,不确定这是直接推高了成本或者拉长了生产周期,样本少,但我猜成本增加在5%-8%左右。对厂家压力不小,我跟供应链经理聊过,他说就没这么容易,厂里都乱套了。这让我想到,零件供应商是全产业链的命门,任何一个小零件出问题,都会导致整车不能及时交付。供应链就是研发的大后勤,像打仗一样紧张,一点小差错完全翻车。
举个实操对比,我上个月试驾了一下另一款宝马5系,价格差不多,但5系的方向盘反馈和底盘调校给我的感觉更运动一点,开起来更收心,而A6L这次调校虽然运动了,但并不是纯粹的硬朗路线,更多是舒适和运动的平衡。这也体现在油耗上,2.0T版本油耗大概在7-8L/百公里,体感跟BBA普通家用车差不多,这点中规中矩。
前几天跟朋友吐槽,谈到动力级别,他说:现在谁还买大排量,除非你想买个拿来炫耀的。说得我有点纠结,毕竟动力足够,实际用也是真的够。研发团队可能明白这些痛点,便选择了在节能环保与性能之间找到一个均衡点。
顺便跑题,我上周在4S店碰到一个客户,问销售:全新A6L后排座椅能不能通风?销售笑着说,有,带通风和加热,标配。这细节上,豪华感还是没少给。不过你自己感受过这种后排带通风的车吗?夏天真的差别挺大,毕竟市面上带通风的车嘛,也不算多。突然想起我自己以前买车完全没太注意这块,后来朋友家里买了带通风的直接让我羡慕了一把。
说回设计,油腻感这事儿,有点大,我得收回来。其实油腻是个挺主观的词,我理解成老气、臃肿、沉闷,但有人可能就是喜欢稳重厚重的感觉。奥迪这次走年轻化路线,真不是讨好所有人,而是明确目标客户群的偏好。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喜欢稳重的豪华,还是想要更年轻的外形?
最后说个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或许奥迪这次幅度这么大,跟国内竞争压力和年轻化战略强推有很大关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是借助加长车身和运动设计,来让中大型豪华轿车重新找回市场活力。毕竟现在SUV抢占风头,轿车市场萎缩,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被逼出来的?
说到这,你会考虑买这样一台更大、更运动化的新A6L吗?喜欢加长的空间还是更关注驾驶感受?这车,真的是再年轻一次吗,还是又换了一种安全感?这种感觉,有时候挺难摸透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