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沃尔沃重卡不国产?原因很现实
早年间沃尔沃不是没试过在我国搞国产,2003 年就跟中国重汽合资搞了 “济南华沃”,本想借着中方的渠道卖高端重卡,结果没撑到 3 年就停产了。
有消息称,当时双方最大的矛盾就在 “技术和成本” 上 : 沃尔沃想把全套进口零件拿过来组装,保证跟欧洲同款的品质,可这样一来车价就飙到 60 多万,我国当时主流重卡才卖 30 来万,没几个物流企业愿意买;中方想换本土零件降成本,比如用国产的轮胎、车架,可沃尔沃担心质量不达标砸了 “安全” 的招牌,死活不同意。
最后这合资公司一年才卖几百辆车,亏得底朝天,只能散伙。后来 2015 年沃尔沃又跟东风商用车合作,持股 45%,结果还是没话语权 : 东风说了算,沃尔沃只负责提供发动机技术,连自己的品牌都没法用,相当于 “给别人做嫁衣”。
说白了时候不是沃尔沃不想国产,是合资模式下,它既没法掌控技术,又没法匹配我国市场的成本需求,根本玩不转。
2020 年我国取消了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沃尔沃立马花 7.8 亿 收购了江铃重汽太原基地,成了少数能在我国独资生产重卡的外资品牌,按理说该大干一场了,可国产化进度还是慢。
重点是,它怕 “自己抢自己生意”: 要知道沃尔沃进口重卡比如「FH 系列」,售价能到 80 万,利润能有 30%;要是国产化,换成部分本土零件,车价得降到 55 万左右,利润直接砍半。
而且当时我国高端重卡市场特别小,2021 年整个市场占比才 5%,一年也就卖 3 万辆,沃尔沃要是贸然扩产,很可能 “国产赚的钱,还不够进口业务亏的”。
还有供应链的问题,沃尔沃重卡的核心零件比如「I-Shift 变速箱」「D13 发动机」,长期依赖欧洲进口,本土供应商根本达不到它的技术标准。
有消息称,太原基地刚投产时,光调试本土生产的发动机就花了 1 年多,直到 2023 年才勉强达到国六 b 排放标准。说白了,不是政策不让干,是沃尔沃算不过账来 : 投入大、利润少、供应链还不稳定,不如先卖进口车稳赚。
很多人觉得沃尔沃重卡 “高端”,可我国重卡用户最看重的不是 “高端”,是 “能拉货、少花钱、好维修”。就拿物流企业来说,一辆解放 J7 或者三一「江山 485」,售价 45-50 万,比沃尔沃国产车型便宜 5-10 万,还能拉 49 吨货,维修网点遍地都是,坏了当天就能修好;而沃尔沃重卡虽然油耗低、舒适性好,可维修网点少,换个进口零件得等半个月,耽误一天就少赚一天钱,谁愿意买?
而且我国重卡用户里,个体车主占了不少,他们更抠成本 : 有卡友算过,买一辆沃尔沃国产重卡,比买三一重卡多花 5 万,就算一年能省 1 万油钱,也得 5 年 才能回本,大多数人没这个耐心。
说白了,沃尔沃的 “高端优势”,在我国市场的 “性价比需求” 面前,根本不顶用。2024 年沃尔沃在华重卡销量 1.2 万辆,其中进口的还占 60%,国产的只卖了 4800 辆,这数据就说明问题了。
这两年情况变了,三一、解放这些本土品牌开始冲高端了。比如三一的「江山 EV9」,纯电重卡,售价 58 万,带 L2 级智能驾驶,还能换电,2024 年卖了 1.5 万辆,比沃尔沃整个在华销量都高;解放的 J7 高端版,也卖到 55 万,还提供 “3 年 0 息贷款”,抢走了不少原本考虑沃尔沃的物流企业客户。
这时候沃尔沃才真着急了 : 再不加速国产化,连剩下的高端市场都要被抢光了。据报道,2024 年沃尔沃太原基地把产能从 1 万辆 扩到 2 万辆,还跟我国的宁德时代合作,要搞新能源重卡,想靠 “电动化” 扳回一局。可问题是,国产高端品牌已经先一步站稳了脚跟,沃尔沃现在才发力,能不能追上还不好说。
最后总结:沃尔沃重卡不国产,早期是合资模式卡脖子,后来是怕利润缩水不敢干,再后来又没摸准我国用户的需求,等现在想干了,国产高端品牌已经起来了。说白了,不是它没能力国产,是一直没找到 “利润、市场、需求” 的平衡点。
你觉得沃尔沃重卡现在加速国产化,还能抢回被三一、解放占了的高端市场吗?欢迎在评论区聊。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