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真是让人惊讶,去年还排在192位的现代汽车,今年一下子冲到第33名,直逼全球前列,甚至把丰田都远远甩在后头了。
《时代》杂志和Statista联手发布的榜单一出来,汽车圈的人都沸腾了。
要知道,这份排名可不是靠投钱刷上去的,要经过员工满意度、财务状况、ESG表现这三关严查。
你瞧,这韩国车企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厉害?
把员工当资产不是口号
看榜单的时候,最让人吃惊的不是销售额,而是现代汽车那低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离职率,只有0.39%,比起韩国制造业平均的3.2%,简直差了快十倍。
这根本不是留员工,简直变成留家人了。
这事儿得从现代的“员工账本”聊起。
听说他们每年在技术培训上花了大约5000亿韩元,新毕业的大学生一进公司,起步工资就差不多50万人民币,还会送股票呢。
去年为了挡住罢工的风险,他们直接和工会签了一份史上最大的加薪协议,光奖金就发了差不多10万块,基本工资也涨了4.65%。
要跟美国车企经常闹罢工的劳资关系一比,现代这回的操作可真把“共赢”两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
最重要的是福利搞得接地气:托育帮忙解决带娃难题,弹性工作制度方便照顾家庭,医疗保障全家都在覆盖范围内。
员工满意度高达79.4分,其实就是实打实的投入换来了大家的认可,也正因为人心齐了,才能有底气去搞技术创新。
两年狂赚14万亿
光靠员工的忠心可不行,得有真金白银的收益作后盾。
这两年,财务表现简直像跑火箭一样猛:2024年的营收达到175万亿韩元,比2022年涨了23%,利润更是大涨45%,达到14.2万亿韩元。
这钱是怎么挣的呢,主要靠公司的各种业务赚来的收入,比如销售产品、提供服务,还有一些投资和金融操作带来的收益。
原来答案是:“燃油车稳底盘,新能源车抢增量”。
豪华品牌捷尼赛思占据了18%的销量比例,带动整体利润向上攀升,新能源车型销量达到135万辆,其中氢燃料电池车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为了巩固优势,他们不仅在中国建设了氢燃料工厂,还打算在韩国新开一座工厂,主要供应氢动力汽车和卡车。
这套路真是,两头跑得挺巧的!
燃油车呢,保证眼前的利润;而新能源车则是打算布局长远的市场。
不像有些厂家急于全力推向电动化,结果两头都没抓住,现代这次的布局既稳又准,走得可谓挺扎实的。
花钱做公益也是赚未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能赚到钱最重要,搞什么ESG(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是不是多此一举啊?
不过,靠连续三年的MSCI3A评级就能说明,担当责任和追求利润其实可以双管齐下,互不抵触。
他们在环境保护上投入得真是实打实:蔚山和美国佐治亚州的工厂都完全用上了可再生能源,还承诺到2030年实现生产基地的碳中和,2045年让整个产业链都达到这个标准。
在社会方面可不含糊,每年拿出1万亿韩元做公益活动,覆盖超过50个国家,专门开展交通安全的宣传教育。
在治理方面也挺有一套,董事会里女性占了30%,还专门成立了ESG监督委员会。
这些投入可不是白花钱。
现在全世界的投资人就盯着ESG这块牌子,评级一升,融资花的钱就少了,人家的品牌形象也跟着稳住了。
如今的高管们直言不讳:这比自己打广告还管用,还能在产业变革中占据话语权。
结语
从国内品牌到亚洲头号车企,现代汽车这159名员工的晋升可不是碰巧的。
这事儿说明了三点:第一,得把员工当成伙伴,才能保住创新的火苗;第二,走新旧业务双轨,方能挺过转型的阵痛;第三,担当起社会责任,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如今整个车市都在争夺电动和智能两块牌子,现代的经历也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没啥捷径可走,踏踏实实把人、产品、责任这三样事都做好,自然就能顺利拿到入场的门票。
要说它能不能坐稳亚洲第一的位置,咱们还得看未来,不过目前来说,它已经为所有制造业公司树立了一个很棒的榜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