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荷兰政府对一家中资控股的半导体公司干预,结果没达到原来想的目的,反而引发了欧洲范围的产业危机。
2025年9月29日,美国发布新规,要求对持有被列入实体名单中国企业50%以上股权的实体同样管制。一天后,荷兰以冷战时期的法律接管了安世半导体的欧洲总部,驱逐中国籍CEO,冻结中国管理团队权限,并切断总部与中国工厂的技术和财务联系。
安世总部在荷兰,但核心产能在中国宁波,由闻泰科技控股,负责全球约15%的汽车功率半导体供应。外界把荷兰的做法看成是配合美国、切断中国在汽车芯片上的全球供应链。荷兰和美国说是出于“供应链安全”,但实际目的是控制安世的欧洲运作,削弱中国在封装和功率器件领域的影响力。
荷兰低估了中国企业的应对能力,也没想到全球产业链对安世的依赖会这么高。10月4日,中国商务部禁止安世中国向欧洲出口车规级芯片。中国的反制立刻生效。安世中国恢复生产,绕过荷兰总部,直接和欧洲客户签新合同,要求用人民币结算,并优先保证国内新能源车企的供应。
这样做打破了西方以为中资必须依赖海外总部的想法,显示出中国企业在压力下可以迅速组织和主导市场。行业数据显示,欧洲约49%的汽车企业、86%的医疗设备企业和95%的机械工程企业依赖安世中国的芯片。虽然这些器件被叫作“低端”,但车规级认证往往需要2到3年才能完成,短期内难以替代。
实际影响很快显现。德国大众的狼堡工厂把新能源车产线从3条减到2条,每天少产约300辆。福特在欧洲的工厂因断供停产3天,约5000辆车无法下线。丰田在波兰的新款SUV上市时间推迟两个月。统计显示,芯片断供让欧洲车企每天损失超过2亿欧元,库存只能维持15到30天。
产业界强烈反弹让荷兰进退两难。美国继续施压,要求荷兰扩大光刻机出口管制。荷兰官员担心把光刻机问题放进欧盟框架会让美国拿走更多技术。另欧洲车企要求荷兰解决供货违约,因车企是和荷兰总部签合同并已付款,但货却因中国出口禁令无法交付。
安世中国采取三项反制措施:要求欧洲客户直接和中国工厂签合同并用人民币支付,建立直供渠道;对不配合的客户停止供货;优先保障国内客户。此举让荷兰通过控制总部来维持供应链优势的尝试失效。德国总理在峰会上当面质问荷兰首相,为何让德国工业为政治决定买单。
更深的问题是,欧美为保持技术优势建立的认证和监管体系,反而成了自己换供应商的障碍。安世生产的小信号二极管、ESD保护器件和车规级Power MOS在全球份额居前,但这些器件的认证流程被设计得很长,换供应商要花2到3年。英国曾以“国家安全”强制安世出售威尔士工厂,造成当地300多名员工失业并延迟元件交付。2025年10月,英国又试图迫使安世低价出售曼彻斯特厂,该厂年产能重要,英国的这一做法被批为短视。
相比之下,中国在技术和市场两方面同时推进。工信部的目录显示,中国已研发出氟化氩光刻机,能支持28纳米芯片量产。这让中国在成熟制程上更自给,慢慢削弱荷兰ASML的优势。外交上,中国坚持多边谈判,欧盟领导人和一些欧洲车企领导人开始主动与中方谈判并转向合作。德国大众的CEO直接说,与中国对抗会损害德国工业的核心利益。
这种局势有历史背景可看。明朝郑和下西洋时,很多东南亚国家希望加入朝贡体系,但明朝拒绝把对方变成附属,强调平等交往。中国今天提倡的全球发展和安全倡议,和当年的平等交往原则类似。欧美通过技术封锁来维持霸权,像历史上的贸易壁垒,最后可能因违背市场规律而失败。
安世事件显示,当一个国家用行政手段干预市场时,对方可以用技术自主和市场通道来反击。现在的趋势很清楚:在全球化深入的今天,靠封锁和收割他人技术利益的做法,容易最终伤害自己。
欢迎留言和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