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再看,当初顶着骂声硬要换标的别克,好像真的赌对了。这新标哪是单纯改个图案,摆明是别克踩准了时代的节拍,悄悄完成了一次漂亮的转身。
很多人觉得换标就是“换脸”,好看就行,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汽车圈里换标翻车的例子不少,有的品牌改了标没改内核,销量越改越差,最后又灰溜溜改回去;有的标设计得花里胡哨,却跟产品调性完全不搭,消费者根本不买账。
别克这次不一样,新标看着是小事,背后连带着的是产品、技术、用户沟通方式的全面升级,这才是新标能“赢”的关键。
先说说这新标的设计,看着简单,其实藏着不少门道。老款三盾标是错落排列还带个圆圈,走的是经典豪华路线,适合当年主打商务和家用的别克,但现在买车的主力变成了90后、00后,这些年轻人不喜欢老气的设计,更吃“简约科技感”这套。
新标去掉了圆圈,把三个盾牌改成平行开放,线条利落还扁平化,不管是放在新能源车型的简约前脸,还是搭配发光效果,都比老标协调多了。而且这三个盾牌没丢,红色代表安全、银色象征质感、蓝色寓意舒适,这些别克的核心基因被保留下来,只是换了种更现代的方式表达。
说白了,就像老房子翻新,骨架没动,装修跟上了潮流,既不丢情怀,又能吸引新客。
此外,新标是别克向电动化转型的“宣言书”。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多激烈啊,比亚迪、特斯拉占着大块市场,大众、丰田也在加速电动化,别克要是还抱着燃油车的老路子,迟早被甩在后面。
新标推出的同时,别克就公布了电动化规划,从2022年到2025年要推出12款新车,其中5款是全新一代电动车,还用上了通用汽车的「奥特能电动车平台」。这个平台可不简单,能兼容纯电、插混多种驱动模式,还能适配不同类型的电池,不管是现在常用的磷酸铁锂、三元锂电池,还是未来可能出现的固态电池,都能装进去,技术实力摆在这。
再说高端化,别克一直想摆脱“比大众高半级”的尴尬定位,往更高端的市场走,新标也帮了大忙。之前别克的高端车型只有GL8撑场面,现在有了新标的加持,高端子品牌艾维亚覆盖了更多车型,GL8世纪CENTURY更是直接瞄准了高净值家庭和行业领军者。
这车挂着新标上市后,销量一直很稳,甚至出现了排队提车的情况,说明消费者认可了新标背后的高端定位。要是还挂着老标,可能很难让大家一下子接受GL8世纪的豪华感,新标就像一张“新名片”,告诉市场“别克的高端,跟以前不一样了”。
还有用户体验的升级,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但恰恰是新标能“赢”的重要原因。别克推出新标的同时,连服务品牌“别克关怀”都换了新标识,还把车主APP升级成了超级APP,集看车、购车、用车、社交于一体。
说白了,别克不仅要靠产品和标志吸引用户,还要靠服务留住用户。以前大家觉得别克是“老派合资品牌”,服务刻板,现在有了新标这个切入点,别克把自己变得更年轻、更懂用户。
可能有人会说,销量才是硬道理,新标到底行不行,还得看销量说话。别克在2023年的时候,在华销量还在下滑,可到了2024年,销量已经止跌回升,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和高端车型,增长特别明显。
GL8系列累计销量突破150万辆,成为MPV市场的“常青树”,而新推出的电动车型,比如Electra-E5,上市半年就卖出了3万多辆,这个成绩在合资新能源车型里已经很亮眼了。这说明消费者已经慢慢接受了新标,甚至开始因为新标和背后的产品,重新认识别克。
其实别克新标能“赢”,还离不开它对中国市场的理解。进入中国27年,别克一直说“在中国、为中国”,这次换标就是最好的体现。它没有照搬北美的设计,而是结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和需求。
反观有些合资品牌,换标只是简单平移海外版本,不考虑中国用户的喜好,最后自然得不到认可。
啊思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点,新标推出后,别克的用户结构也在变化。以前买别克的大多是35岁以上的商务人士和家庭用户,现在25-35岁的年轻用户占比越来越高,这些用户看重科技感、设计感,也愿意为高端配置买单。
说白了,新标就像一个“过滤器”,筛掉了那些追求传统豪华的用户,吸引来了一批认同别克新定位的年轻消费者,而这些消费者正是未来汽车市场的主力,别克这步棋走得够远。
当然了,新标也不是完美的,比如还有部分老车主对新标接受度不高,觉得丢了别克的“老味道”;有些燃油车型挂着新标,还是让人觉得有点违和。但这些小瑕疵不影响整体的成功,毕竟没有任何一个标志能让所有人满意。
说到底,别克新标能“赢”,不是因为设计得多好看,而是因为它精准地匹配了品牌转型的需求,传递了电动化、年轻化、高端化的信号,还跟着产品、技术、服务一起升级,让消费者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别克”。
汽车圈的竞争早就不是“比谁的标好看”,而是“比谁的标能代表更好的产品和体验”。别克做到了,所以这新标才能从一开始的被吐槽,变成现在的被认可。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