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数据显示,新能源零售渗透率逼近58%而燃油车连续四月同比增长,油价走高与补贴退坡正在改写买车账本
6号晚油价又涨两毛,几个车友群直接炸锅那种,话题从“油车还能撑几年”一路聊到“夜里去哪充更便宜”
说白了,钱包最先表态,技术和政策紧跟其后
你看数据就知道,2023年全国充电桩干到了302万台,京沪高速差不多50公里一座超充,广州深圳街头五分钟灌进去三百公里,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喊着十分钟补四百公里
当年“电车充电难”的梗,如今在很多城市已不好笑了
用车成本这件事更直观
网友老赵把老雅阁卖了,说“一脚油门8块5,一脚电门3毛3”,数学不好的都能心算出差距
杭州出租车绿牌满街跑,李姐拎着水杯跟我说:“一天省一百,娃的补习费就有着落了”
当汽油像股市一样涨涨跌跌,深夜电价三毛钱一度的稳定,听起来就像一笔稳赚不赔的小日常
国际上也在加速换挡
欧盟定了2035年熄火燃油车,但留了e-fuels后门,难免被嘲“环保牌坊”做给谁看;
美国IRA法案一年砸出两万多根快充桩,可乡下还是到处找不到桩
有特斯拉车主导航跳出“下一个充电站:198公里,祝你好运”,一屏幕无奈
再看挪威,9月纯电渗透率98.3%,几乎是“燃油绝迹”的新车市场
更关键的是人家开始逐步撤补、上税,电动化从“被扶持”走向“自来水”
回到国内,今年7到9月
中国传统燃油车连续四个月同比增长,1-9月国内销量814.1万辆,同比增长1.7%,这波回温是真实存在
但同一时间
新能源汽车批发渗透率53.5%、零售渗透率57.8%,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这就形成了一个微妙的画面:电动化大趋势不变,燃油车却没急着退场,市场进入多元并存
支撑燃油车“止跌回暖”的,一个是价格
9月燃油车促销力度平均23.9%,豪华燃油车甚至拉到27.7%,合资燃油车23.3%,比新能源10.2%的促销要猛多了
另一个是心理因素
有业内人士提到,新能源车安全事故的争议没完全消散,部分消费者的信任在回流,这在人群选择上产生了摇摆
而前方还有一道坎:2026年起新能源汽车需要缴纳5%购置税,价格优势会被削掉一截,这可能是下一次分野的起点
可别忘了基础设施这边同样在快跑
换电站全国建到2200座,北京甚至推出299元月付随便换的电费套餐,的哥陈师傅笑出一脸褶子,说“比抽烟便宜”
蔚来做“动态电价”,半夜三毛一度
夜猫子们集体蹲点,充电站热闹得像菜市场,说明补能不只是便利,还是门“会过日子”的学问
冬天呢?
“不是说电车冬天拉胯?”
东北老铁实测零下二十,续航能打七折,但家里地库有桩,商场地库也有桩,反而比找加油站更顺手
这几年我们慢慢学会分场景看问题,短途通勤拼的就是补能便利
油价一年十涨十二跌让心跳跟着K线走,电价半夜三毛像退休工资——稳
产业侧的信号更直接
福特福克斯宣布停产,海外版马自达6也走到终局,经典燃油车型在一个个谢幕,逼着产业把重心往电动化再推一步
德国车企收紧燃油线、加码电动车早就不是传闻
这条路上可能会留下“豪华”“越野”等细分赛道的火种,同时融合插混技术,尽量把体验拉满
有行业观察者判断
当新能源渗透率过半后,增长会变得“更难”,油电混合车可能再次改写竞争格局,全固态电池若落地,又将洗一次牌
政策的手也在发力
2025年的以旧换新扩大了燃油车报废更新的支持范围,对2.0L及以下排量给报废和置换补贴,刺激交易链条动起来
这事两面看:有人会借机“上电”,也有人趁促销“补一台油”,短期内很可能让两边的销量都热闹
同时
22个省市继续限行叠加新能源购置税减免延续至2027年,城市通勤友好度在明面上倾斜给了绿牌
“燃油车退场论”为时尚早,这不是一句场面话
乘联分会的观点很干脆:中期是协同发展、长期才是“脱油向电”
中汽协也给了基线判断:2025年燃油车份额或降至52%左右,边缘品牌更难过日子,赛道将向越野、豪华和插混聚焦
听上去理性,做起来就是真刀真枪的转型硬仗
我们怎么选?
我倾向把账算细点,也把心态放松点
如果每天通勤半径不大、住行路径里充电可及,电车的性价比此刻是肉眼可见;
如果跑长途多、对补能时间和极端气候更敏感,燃油或插混依旧是稳妥的搭子
关键还在一个变量——油价
有资深从业者反复提醒,若油价高位震荡甚至继续走强,它会像最后一根杠杆,撬动更多犹豫者跨过那道线
我更在意的,是这种“选择的心理舒适度”
当你在夜里看着电表往下走、听到嘀的一声锁车,或者在早高峰里瞥见油价牌又换了数字,你的判断会变得朴素又真实
换句话说
技术把门槛降下来了,政策把方向指明了,但最后敲锤子的,往往是钱包和心里那点“图省心”
2030年中国燃油车被认为将达峰
那意味着留给情怀的空间还在,但留给犹豫的时间在缩
下一步要看两件事:一是补贴退坡后的真实价格战,二是电池与补能是否再上台阶
如果前者把燃油车再压一轮、后者把里程焦虑再削一截
市场的天平会更快倾向电端;
反之,燃油车凭借低价与成熟度,依旧能稳住盘
所以别急着下绝对论断
看数据,也看路边的选择
当更多人把车停在充电位、把油枪握得更松一点
答案就没那么远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