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产汽车巨头的天地,简直就像冰火两重天的镜像一样。
火爆的一面,就是账本上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去年,公司总营收达到了657.3亿元,比上一年多出了18.2%,这个数字看着挺振奋人心的。
今年九月,交付量猛涨到35500台,创下了单月的新纪录。不过,背后隐藏的,不得不让人心头一紧的是那个令人心痛的巨额亏空。
看似光鲜的业绩背后,实则隐藏着224亿元或说230亿元的年度巨亏。
更让人觉得毛骨悚然的是,国际一流水准的资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直接起诉,把它告上了美国法院,控诉的罪名是证券欺诈。消息一传出,港股的市值一天之内就缩水了超120亿港元。
这让人忍不住要问一句:这辆漂亮的跑车,带动它的到底是一台源源不断的强大引擎,还是说,它只是靠外部输血,靠着快要用完的最后一点燃料在维持运转?
烧钱换不来明天
这家公司一直把自己说成是为用户体验而生,为了建立一道无人能超越的“护城河”,他们可是下了不少血本。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全国各地布满的换电站网络了。
这个念头还挺不错的,三分钟换电解决了纯电车里程短的烦恼,让人不用担心跑不远。
不过,实际情况就得说是挺惨的。盖一座换电站,起码得花上350万块钱。这么多年来,光这项投入已经差不多砸出了将近150个亿。
那换来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些像金矿一样的换电站,平均每天也就帮忙完成32次服务。
你得明白,内部算出来的盈亏平衡线是每天得至少完成50次服务。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换电站都在偷偷“吃亏”,一直在亏本。
数据显示的真相是,更现实一些,全国能挣钱的换电站不过18%左右,而且大部分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车流最密集的地方。
这套玩法根本没办法大规模复制,就说换电业务吧,去年一年就亏了31.2亿元。
曾经引以为傲的速度优势,随着快充技术的飞跃发展,也逐渐变得不那么明显了。当初构想的资产壁垒,现在看起来更像是一片难以摆脱的财务泥潭。
而且,那些所谓的“顶级服务”,比如豪华的NIOHouse体验中心、一键加电啥的,每一样都暗藏着不菲的管理和维护支出。
这种以用户体验优先于财务状况的做法,就像个无底洞,不停地蚕食本就紧张的资金链,还更添公司亏损的压力。
一条道走到黑的代价
要是说重资产的打法让财务变得紧张,那这家企业在技术上的“孤注一掷”看着更像是一次严重的市场误估。
就在竞争对手们纷纷选择增程式混动,享受市场带来的巨大红利的时候,它的创始人却毫不犹豫地表态,只坚持做纯电动车,绝不妥协。
这种坚持虽说带点情怀,可市场毕竟是讲现实的。
现在,价格在三十万以上的SUV市场里,增程式车型的份额已经超过了45%。邻近的理想汽车,就靠这条路子,2023年赚了120亿的净利润。
看看这位坚守纯电“卫道士”的表现,代价真是不小。他在同等价格区间的纯电动车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28%一路跌到了去年的18%。到2023年,每卖出一辆车,平均亏损都超过了13.5万元。
这类抉择,明显和市场的主要需求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更让人担心的是,公司一直引以为豪的自主研发能力,似乎也开始出现了不稳。去年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35亿元,远远超过了小鹏和理想,但花了这么多钱,团队却变得不那么稳固了。
智能驾驶团队的关键人物,竟然在半年里走了7位,就连技术规划的首席专家胡成臣也在去年六月底离开了。
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人事变动范围,市场报告甚至提醒大家存在“研发断层”的风险。投入那么多资金,却没有带来稳妥的技术领导团队。
也许是主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让人挺焦虑,公司便推出了面向家庭市场的“乐道”以及主要瞄准低端市场的“萤火虫”这两款新品牌。
结果嘛,让人挺惊讶的,今年九月的出货量显示,乐道和萤火虫这两个“小伙伴”的销量总和,已经超越了主品牌“老大”的份额。
虽然看着像是在开拓新领域,但其实也透露出一种无奈吧?从侧面反映出,主品牌在高端纯电市场已经到达了瓶颈,要不得不“降级”去寻找新的突破口。
这和他们一直坚持的高端定位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变成了一种内在的拉扯,像是在左右手互掐,挺尴尬的。
最后的救命稻草也悬了
所有宏伟的梦想,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这个公司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一直依赖外部资金不断地输血。
中东的土豪CYVN,后来又跟安徽国资委扯上关系,再加上一级市场19轮融资,累计到现在大概投入了1200多亿资金,才算是勉强支撑起它的运转。
不过,这条资本“命根子”的稳固基础——投资者的信任,如今正逐渐裂开一道道令人胆寒的缝隙。GIC发起的证券欺诈官司,绝对算得上一个警钟。
这场官司的主要指控,就是利用“武汉蔚能”这个关联公司,虚报收入、隐藏亏损,带着造假手法让投资者误以为公司财务状况比实际要强。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挺熟悉的?早在2022年,美国的做空机构灰熊就曾经发过类似的说法。
那会儿,公司立刻否认了这事,还搞了内部调查,可现在GIC起诉,当年的疑云又再次浮出水面。这已经不算个别现象,而是一种反复出现的惯例打疑。
GIC动手,绝不是随便的举动。这意味着全球一流投资机构明摆着不相信你,直接打击公司的信誉,可说是沉重一击。
诉讼消息一出,股价在盘中竟然一度暴跌超12%,对那些靠海外融资撑场的国产汽车公司来说,简直就像是拆了他们的饭碗。
信任破裂的背后,展现出这家企业那脆弱不堪的财务安全网。
手里拿着420亿的现金存款,听起来不少,但一看流动负债竟然高达574亿。流动比率只有0.99,说明连最基本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都快吃紧了。
手里的这点现金,再加上现在烧钱的程度,大概还能挺两年左右。所以,说白了,“输血”这事不能掉以轻心,一刻也不能停。
可眼下,市场的耐心正被迅速磨灭。资本市场的规矩变了,人们不再喜欢听故事情节,只想要看到扎扎实实的成绩单。
年头这会儿,这家企业的品牌连续三个礼拜都掉出了新能源销量榜前十名。
市场遇冷,直接打击到它将来的融资能力。要是花的钱比进的钱还快,再壮的大门也会瞬间倒塌。
结语
董事长把今年定成了“战略验证年”,想着复制特斯拉2019年的盈利转折点,喊出销量冲到40万辆、毛利率提升到15%的豪言壮志。但是,光说不练,终究还是空话。
这家公司的当前难题,根源在于宏伟的梦想和实际运营之间的严重差距。靠重资产堆砌出来的“护城河”反而让自己陷入了财务的泥潭。
孤注一掷的技术策略,让它错失了眼下的市场机遇。再加上对外部资金的高度依赖,也因为信任出问题,变得岌岌可危。
这三根被寄予厚望的“杠杆”,一边想着撬动未来,一边也把公司搞得摇摇欲坠,陷入了一个极不稳的危险境地。
今年的“战略检验”,不光是看销量和利润多少,还得考察这套模式到底能不能坚持下来。
它得在追求长远价值和保证眼前生存之间,摸索出一个崭新的平衡点。
通过坚实的盈利能力和稳妥的管理,重新建立那些支离破碎的投资者信心。不然的话,一旦杠杆完全失控,结果只会是崩溃而已。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