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最近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飙到了55%,坐在小区楼下数车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像个落后分子。以前看街头电动车,像看AI写对联,总觉得少了点人味儿,现在却像看见新房的装修,哪怕审美灾难都能称一句“很时尚”。到底是我老了,还是时代疯了?当然,也可能是大家都在卷,连车都会自己卷电量了。
其实电动化这种事,从行业口中说出来,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大势所趋”、“不可逆转”这种词,听起来像是班主任讲宿舍纪律,谁听了谁知道这话背后藏着多少苦。行业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听着跟互联网人每年过年嘴里嚼的“今年更难了”如出一辙。反正每次都说在变革,实际上人还是那拨人,油还是那个油,只不过年年多两公里电板。
55.3%的渗透率,在朋友圈打鸡血的KOL那叫顶级数据,在老百姓心里可能就多了点选择:炒菜用电,开车用电,啥都得插个无线,连手机都快成车钥匙了。六个月连刷50%+,这脚步麻溜得像大爷抢菜,硬是把传统过日子的习惯一脚踹出了历史垃圾桶。淘汰的速度和我银行卡余额同步下跌,早已经不敢看。
比亚迪的销量一马当先,成了新晋“人民群众的好朋友”。286万,完成率62%,这数字搁谁都得骄傲一阵。但这年头,会骄傲的不止人,人家车企也会骄傲,一边卖一边还带着技术自嗨,"技术平权"喊得山响,用户买车像买彩票,但买对了比中彩票还开心,毕竟人生哪有这么多6位数的新选择。比亚迪这路子,懂的都懂,用技术砌了护城河,把传统巨头都晾在了河对岸,只剩下几个造车新军在对着岸边喊话:“你们过来呀!”
当然,技术护城河这事,不提高阶智驾系统都对不起这个年代。新能源汽车卖的不是车,是智商税,用得好的能绕开闸机走VIP路线,用得负责的能把导航开到青藏高原。不少人说买比亚迪,是因为“超级e平台”,“DM-i混动”,听着像武侠小说里的秘籍,实际用起来一半噱头,一半眼泪。新能源不搞点自嗨,就是没诚意,不然怎么让用户相信,买电车不是在做社会实验?
但说到底,比亚迪能有今天,也不是靠怼天怼地自己涨电池。人家海外扩张也是一把好手,前八个月出口6万多台,火力全开,生怕全世界不认识中国电车。和我的出国留学不一样,人家是出口技术,不是出口焦虑,哪怕海外小伙伴还在给油车续命,比亚迪早就在海边插了第一个充电桩。这种底气,属于“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客户再挑剔,价格再折腾,电车总有一天会成为全球人民的二次元梦想。
传统巨头们呢?上汽、一汽、吉利、长安叫得响,总是觉得家大业大,能笑到最后——问题是,大家都在新能源这场考试里抢做题卡,谁的技术领先、谁的销量多,就像大学食堂抢窗口,一步慢,步步慢。现在新能源渗透的速度,快得让这些巨头难以招架,你不跟上节奏,擅长的老把式只能去博物馆领盒饭。
不过老巨头们也不是吃素的,做起全品类布局,比亚迪都要自叹“兄弟,我的赛道咋变宽了”。你说比亚迪名单里牛掰,老对手就给你来个油电混搭,疯狂推新,让用户挑花眼。年轻人买电车,像买化妆品,对比参数、续航、价格、智能配置,买完再上网发表一篇小论文,顺便给销售贴个“电车导师”标签。这竞争,连PPT都得带上虚实结合。
你要说市场怎么变,我反正看不懂。总量微增,结构剧变,说白了就是新车年年推出,朋友年年开新,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在结构里发财。有些人买了电车,变身科技新贵,结果小区停车场没充电桩,天天和物业斗智斗勇;有些人不管怎么选,只会在朋友圈晒一下车标和里程,最后还得骑自行车上班。谁愿意转型,新势力做英雄梦,谁要死守传统,市场分分钟上演《风云》。
市场讲到底,不就是个越来越卷的游戏?头部企业拼战略,底部企业拼命,这年头“战略定力”成了写在公司文化墙上的口号,上层嘴挺硬,下层心挺虚。新能源冲顶阶段,谁都怕盲目扩张,搞得新车砸手里,老板明面呲牙,财务暗里偷泣,一不小心就成行业段子——“上半年堆电池,下半年堆人。”
追赶者拼细分市场,生怕在全民电动化里成路人甲。比如有的企业专攻小型车,把通勤族抢得稀里哗啦;有的盯紧SUV,用大车吸引大佬和小孩。行业专家都说,细分市场突破,就是破局之道。其实,大家说来说去,还是希望多卖几辆车,能多请几个人,年底发奖金都别再开线上会议。
未来的市场,看着像万箭齐发,实则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家都在憋新招。谁没技术,谁没生态,谁没全球化?但这些词问一万遍,实际都是“公司领导今天状态挺好”。真正影响市场排名的,还是谁家新能源推得快、销量涨得凶。新能源这行业,说简单点,就是“你卷、我卷、大家卷,最后谁卷成火腿”。多少次评估、分析、规划,说着挺燃,做起来一地鸡毛。
说到技术、生态、全球化,企业嘴上协同,行动上各自为政。有的搞技术创新,年年新花样;有的造生态系统,搞得像朋友圈管理;还有的拼全球化,结果国外市场明天又被政策封杀。这三大维度,全靠公司领导PPT,一不留神,方案全变成象棋残局,谁都不敢落子。
新能源渗透率指向的,不只是用户买了辆电车,更是整个行业的自我催眠。大家都说行业很有韧性,我看韧性这个词就跟老板夸你“有潜力”一样,又想你干活,又暂时给不了加薪。企业的底气,都是销量堆出来的,嘴上技术生态全球化,实际边卖边喊“别掉队”。现在新能源已经成了“人生必修课”,不学就被笑话,下一个时代能不能跟上,还得看谁能把电卖成水——续航如同人生,越长越虚,最后还是得靠脚走路。
行业说自己得天下,我只觉得天下也就这么大,能打卷的都打了,剩下的只能在那里自我安慰。“掌握技术者得天下”,以前大家信的是“有钱者得天下”,现在信“有电者得天下”,等哪天断电了,可能又变成“有自行车者得天下”。行业格局已经变成了一场群体催眠,谁敢说不信,明天朋友圈买车晒单里就得少一个点赞。
新能源渗透率高了,大家都说是好事,但偷偷在家抠电费的时候,谁都不会承认自己是行业的受益者。有些人买了电车不敢开远门,怕半路变成“电动雕塑”,有些人宁愿多花点钱买油车,心里想着“电瓶总比油表靠谱”。这个社会,就是这样,技术再突破,还得看谁敢把车开到天涯海角,最后转头一看,家里插座排队比车展还热闹。
说到底,比亚迪也只是众多玩家里的头号卷王,一边技术自嗨一边销量狂飙,边扩全球边造传奇。年年说技术领先,月月发榜自夸,到底是光环还是滤镜,没人说得清。新能源行业最好的一点,就是大家都有段子,都能成为故事主角。谁先达标,谁就能在行业大会上做锦鲤,剩下的只能等下次机会。
最后,佩服新能源行业的韧性,也佩服大家的勇气。毕竟,下班路上你看到充电桩排队,心里会想起一句老话:“不是你不努力,只是行业比你更能扛熬。”其实这还不够黑色幽默,最黑的是,买车挑到最后,发现钱和电都不够——理想与现实,永远插着同一个插座,谁都能通电,谁都觉得短路。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