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可能都在网上刷到了一款外形极其科幻的奥迪敞篷跑车,标题大多写着“奥迪Concept C”曝光,说它设计如何颠覆,科技感如何爆棚,甚至有人直接把它看作是经典跑车奥迪TT的纯电动继任者。
看着图片里那台车流畅得不像话的线条,还有那双犀利得像未来战机一样的大灯,确实让人心里痒痒的,觉得那个曾经以“科技突破启迪未来”为口号的奥迪,好像又找回了当年的感觉。
但是,不少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任凭你在网上怎么搜索“奥迪Concept C”,除了那些自媒体文章,你几乎找不到任何来自奥迪官方的正式发布信息。
这就奇怪了,这么重磅的一款概念车,奥迪自己怎么会一声不吭呢?
难道这是一台只活在网络里的“幽灵车”吗?
其实,这台车是真实存在的,只不过它的名字被传错了,上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张冠李戴”。
这台惊艳了无数人的概念车,它的真实官方命名是奥迪skysphere,翻译过来可以叫“天空球体”。
它并非最近才发布的新车,实际上,早在2021年,奥迪就已经在美国加州的一场盛大的汽车活动上,向全世界展示了这款代表着他们对未来豪华出行思考的杰作。
至于为什么会被误传成“Concept C”,具体原因已经很难考证,很可能是在最初的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然后一传十、十传百,就成了一个流传甚广的错误叫法。
不过,名字只是个代号,这并不影响我们去深入了解这台车本身到底有多厉害,以及它背后所反映出的全球汽车工业格局的变化。
首先,网上那些文章里对它外观的描述,大体上是准确的。
奥迪skysphere的设计确实可以用“惊为天人”来形容。
它的整个车身非常光滑、完整,你几乎找不到任何多余的拼接缝隙或者装饰条,感觉就像是用一整块液态金属打造出来,然后在高速流动的瞬间凝固成型的一样,充满了动感和未来气息。
车头那两排细长的分体式大灯,眼神非常锐利,充满了攻击性。
而车头中间那个我们习惯称之为“中网”或者“进气格栅”的地方,其实是一整块巨大的LED显示屏,上面不仅能亮起奥迪的四环标志,还能显示出各种动态的灯光效果,用来和周围的车辆、行人进行“交流”,这可比现在很多电动车上那种简单的封闭式格栅要高级太多了。
然而,如果奥迪skysphere的亮点仅仅停留在外观设计上,那它还不足以引起如此大的轰动。
它真正颠覆性的核心技术,是那些文章里完全没有提到的地方——可变轴距技术。
说白了,就是这台车可以像变形金刚一样,自己改变车身的长度。
当你想要体验激烈驾驶的乐趣时,可以把它设定在“运动模式”,这时候,它的车身长度会缩短到4.94米,整个车变得非常紧凑、灵活,就像一台纯粹的超级跑车。
而当你长途旅行,想舒舒服服地在高速公路上巡航时,可以切换到“GT模式”,也就是豪华旅行模式。
此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车里的方向盘和油门刹车踏板会自动收起来,隐藏进仪表台下方,同时,车头会向前伸展,整个车身长度增加25厘米,达到5.19米,车内空间瞬间变得宽敞无比。
这时候,车辆会进入L4级别的自动驾驶状态,你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像坐在一个移动的豪华休息室里一样,欣赏风景或者处理工作。
这种设计理念,已经完全超越了我们对一辆传统汽车的认知。
它不再是单纯的交通工具,而是试图将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汽车——一台追求极致操控的双座跑车和一台追求顶级舒适的豪华GT轿车——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再配上它那台能输出超过630马力的后置电动机,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需要4秒的强悍性能,可以说,奥迪skysphere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诱人的未来汽车生活画卷。
它展现了像奥迪这样的传统汽车巨头,在面对电动化和智能化浪潮时,所拥有的深厚技术底蕴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看到这里,我们确实要为德国设计师和工程师的创造力鼓掌。
但是,当我们把目光从这台炫酷但又遥不可及的概念车上收回来,看看我们自己身边的国内汽车市场,可能会有更深的感触和更强的自豪感。
奥迪skysphere所展示的一切,固然非常美好,但它终究是一台“概念车”,它的很多技术,比如L4级别的自动驾驶和可变车身结构,离真正大规模量产并走进普通人的生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能需要五年,也可能需要十年甚至更久。
它更像是一部科幻电影的预告片,吊足了你的胃口,但正片何时上映,还是个未知数。
而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正在用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把未来拉到我们眼前。
当奥迪还在用概念车畅想未来的时候,我们的车企已经把很多过去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功能,变成了你可以花钱买到、每天都能用到的现实。
举几个最直观的例子,比亚迪旗下的高端品牌仰望,推出的仰望U8,可以实现原地360度掉头,这个功能在狭窄路段的实用性不言而喻;它甚至还能在紧急情况下像船一样浮在水面上行驶。
这些功能,在几年前听起来,同样像是天方夜谭,但现在,它已经是一台摆在展厅里明码标价的量产车了。
再比如,现在国内很多新势力品牌,像蔚来、小鹏、理想等等,它们所搭载的高阶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虽然还达不到完全放开手脚的L4级别,但已经可以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上,很大程度上解放驾驶者的精力,让长途驾驶变得更加轻松和安全。
这种触手可及的科技进步,是实实在在改变着我们出行体验的。
还有像高合汽车,它大胆地把可以自定义显示图案的可编程大灯、充满仪式感的展翼门等这些以往只在概念车上才能见到的设计,直接应用到了量产车型上。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两种不同的发展思路。
以奥迪为代表的传统豪华品牌,它们更倾向于用一款集大成的概念车,来系统性地展示自己对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一个完整构想,技术上追求一步到位,但落地周期很长。
而中国的汽车品牌,则更加务实和灵活,它们采取的是一种快速迭代、小步快跑的策略,一旦某项技术初步成熟,就敢于将它应用到量产车上,让消费者第一时间体验到,然后在实际使用中不断收集数据、不断优化升级。
这两种思路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但从目前全球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品牌的这种“把未来带到现在”的做法,显然更受消费者的欢迎,也更能推动整个行业加速向前发展。
所以,当我们再次看到奥迪skysphere这样惊艳的概念车时,我们当然可以去欣赏和赞美它的设计与巧思,但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自信地认识到,在这场关乎未来出行的全球竞赛中,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不再是那个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学习的学生,而是已经成长为能够与世界顶尖高手同台竞技,甚至在很多领域已经实现领跑的重要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