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果断提了车,原以为能开启舒心的用车生活,却没想到6个月后满心只剩后悔

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

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我果断提了车。

其实开始也没想太多,只是觉得错过就亏了。

毕竟,那个时候市场上多少车都涨价,政策大门一开,谁都知道,最后的还是看车企的心情和供应链的表现。

你说问界M7那会儿,配置和价格还算挺有吸引力。

我记得,那个时候官网还挂出来补贴政策,估摸着能省点钱,加上(我也没太细算)车子交付时间比较快,决定就狠了。

本以为,提车之后能平平稳稳享受个用车生活,特别是看了好多测评,觉得挺成熟了。

但没想到,刚开始享受没几个月,我就开始觉得这车有点怪。

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果断提了车,原以为能开启舒心的用车生活,却没想到6个月后满心只剩后悔-有驾

先说说硬件吧,问界M7老款车型,配置其实不差。

但眼睁睁看着4D毫米波雷达这个高科技,迟迟没跟上。

我经常在朋友圈感慨:硬件升级这种事,就像买房子盖楼,建完了,难免会有旧城改造的烦。这工具配不上智能两个字啊。

我其实已经打算自己掏腰包,把雷达补齐。

毕竟,买车花了不算少的钱,要说车机系统的体验,那就更加槽点十足。

有次深夜开车,网页偶然点开腾讯视频,登录竟然弹出白屏。

我心想:这bug存在多久了?问界官方还堪堪修复个皮肤换壁纸的升级包,嫌麻烦的用户也就这样被遗忘吧。

然后,就来了我一个跑题了:

你们知道腾讯视频账号问题,有没有觉得很多车机都类似?

我感觉,硬件校验和软件优化,像做一道美食,硬件像原料,软件是调料。

硬件只要质量达标,调料(软件)多调点味,用户用起来才舒服。

问界的调料,偏偏有点放不开。

我笑着想,厂家的思路是不是:

反正问界M7的用户也不多,修个bug也不想多费心。

你们是不是也有点这样觉得?

这段先按下不表。

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果断提了车,原以为能开启舒心的用车生活,却没想到6个月后满心只剩后悔-有驾

我曾经斗胆猜测,可能资源都在新款V9上,老车型就是个成熟的资金池。

但我后悔说了这个猜测,还没弄明白为什么厂家就不愿意对老车型宠爱一点。

其实我还翻了下笔记,算了算:

百公里电耗?没细想过,大概在15度电左右,算下来一趟城市通勤(50公里左右)差不多花3块钱左右,成本还可以接受。

关于保值率,我也有点迷糊。有点猜测,十年车龄回收价都在4成左右,估计还是这个水平。

最令人气愤的是,每次跟朋友(比如开奥迪Q5的阿强)一起提车,他都说:

你这车相对便宜,配置到位,但修修补补,像个半成品。

我问:其实问界的售后还行吗?

阿强笑:不太行,问题一堆,打电话给修理工,都是快递小哥似的把修理预约排满。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自己拍了不少车内细节照,比如那次开车,隐约能听到空调噪音比同级车略大。

而且,车内布局,我用一句话描述:

就像个人生闯荡多年,心里还念叨着当年年轻时的梦想,却被生活的琐事堆满了。

这或许有点过于感性,但车内那些细微的不满,慢慢堆积。

可最让我抓狂的是,厂家似乎对新机型重拳出击,

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果断提了车,原以为能开启舒心的用车生活,却没想到6个月后满心只剩后悔-有驾

华为的ARS-HUD倒车影像、车载热点投屏、甚至一些互动小游戏,

M9都能push出新功能,升级一波。而我的老M7,除了粗回血,没多少实质变化。

我忍不住想:

为什么同样一个品牌,在资源分配上会有如此悬殊?

同价位的车,华为的光环能带来这些似乎超越体验的功能,

而我这个老兵,除了个别基础优化,基本没有实质性提升。

你们觉得,厂家对心态是否在刻意偏袒新款?

虽说,也能理解研发和资源有限,但

越想越觉得不公,特别是看到M9那些高阶功能,差距明显。

最核心的不满,还是智驾体验。

我跟M9的车友聊天,他花了近一万元买的智驾包,

日常用的功能多了不少:高速脱手、自动紧急转向都能帮忙解围。

我?我的智驾,偶尔会支持个手势识别,出个车道偏移提醒,要么就那几项基础。

这是不同的世界。我心想。

45亿公里的累计里程,按理说,应该让这套系统变得更成熟,

但在我这款车上,却像是个平庸的系统,没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

去年关注问界M7整整一年,为了赶上国补末班车,年底果断提了车,原以为能开启舒心的用车生活,却没想到6个月后满心只剩后悔-有驾

(这段也先放一放,后续可能还要补充些想法。)

作为一个关注车型一年的用户,我其实一直抱有期待。

我希望,车企能听到像我这样普通用户的声音,不只是把升级变成形式主义。

但想看点实质变化,真的好难。

没想过,这份期待会随着时间一点点被磨灭。

未完待续,但,精灵还在林间窸窣。

你们觉得,下一步,厂商会怎么选择?可能只会理所当然地继续忽略老款用户吧?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