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上海街头,一辆售价55.98万元的理想MEGA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底盘爆炸,10秒内火焰吞没整车,最终烧成空架。 逃生车主通过律师声明揭露“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与理想官方“车门顺利打开”的说法形成尖锐对比。 这已是理想MEGA今年第三次卷入起火事件,而此前企业曾高调宣传其电池包“触发单电芯热失控时不允许出现明火”。 当技术承诺与残酷现实碰撞,新能源车的安全底线究竟由谁定义?
视频里那辆理想MEGA在路口平稳通过,没有任何颠簸或碰撞迹象,却突然从车底迸出火花。 后车行车记录仪显示,火焰像蛇一样窜出,紧接着是连续爆炸声,浓烟瞬间包裹车身。 从出现异常到完全燃烧,整个过程只有短短10秒。 两名驾乘人员仓促逃出,其中一人试图返回车内取物,但火势已大到无法靠近。
理想汽车在24小时的回应中强调“车门顺利打开,人员安全离车”,但一份由上海市申汇律师事务所发布的车主声明却描绘了另一个场景: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委托人最终是通过副驾驶门逃生的。 这种细节冲突让公众质疑:车企的危机公关是否在刻意淡化安全隐患?
这并非理想MEGA首次遭遇火险。 今年8月杭州高架事故中,车辆因碰撞起火,理想汽车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当时在社交媒体称“车主还返回车内拿了东西”。 更早的6月,哈尔滨地库起火事件中,理想汽车在车内发现打火机残骸,但未明确认定是打火机自燃还是线路问题。 与之前两次不同,本次事故发生在正常行驶状态下,无任何外部诱因。
作为理想汽车从增程转向纯电的首款战略车型,MEGA搭载的麒麟电池一直被宣传为安全技术标杆。 理想官网明确写着:电池包通过951项安全测试,即使在单个电芯热失控条件下“不允许出现明火”。 但现场视频中迅猛的火势蔓延速度,与这一承诺形成强烈反差。
业内人士指出,新能源汽车自燃多与电池热失控相关。 而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明确规定,电池系统热失控后应至少提供5分钟逃生时间。 本次事故中10秒级的燃烧速度,显然远低于这一安全底线。
更令人担忧的是逃生窗口问题。 假设当时车内坐满7人,尤其是第三排乘客需要更长时间撤离,后果不堪设想。 车主声明中提到的“后排电动车门无法立即开启”细节,暴露出电动车在电源失效时的安全设计缺陷。
理想MEGA的销量轨迹本就曲折。 去年上市后因舆论争议陷入低谷,直到今年推出新版本后才逐步回升,9月交付量刚突破3000辆。 这次事故无疑给正处于复苏期的车型蒙上阴影。 在社交媒体上,已有车主表示“不敢再开车”,恐慌情绪持续发酵。
消防部门目前仅确认出警事实,未透露起火点位置等关键信息。 而理想汽车坚持“等待官方调查结果”的回应态度,与车主渴望真相的急切形成张力。 当一辆定位高端的家庭用车在正常行驶中突然变成火球,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基石正在动摇。
新能源汽车行业一直将“零事故”作为愿景,但现实中的技术挑战依然严峻。 理想MEGA起火事件不仅是一个品牌危机,更成为整个行业安全标准的试金石。 消费者有权质疑:当车企竞相追逐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时,是否在安全性上做出了妥协?
当一辆代表技术巅峰的电动车在十秒内化为灰烬,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金属残骸,更是整个行业安全承诺的沉重考验。 真相仍在调查中,但公众的信任已站在十字路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