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中国电动车出海,这次轮到了巴西。
2025年10月,零跑汽车在圣保罗开了场发布会,宣布11月初正式在巴西卖车。
首批上市的是两款从中国进口的车型——B10和C10,通过36家经销店铺开销售网络。
与此同时,智利市场也将在巴西上市前几天启动销售。
这不是零跑第一次走出国门,但进入巴西,确实是个值得细说的节点。
为什么是巴西?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零跑?
要回答这些问题,得先搞清楚巴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市场。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拉美第一大汽车市场。
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前9个月,巴西新车销量已经接近200万辆,同比增长近3%。
更值得注意的是,汽车信贷融资总量达到532万辆,创下2011年以来的同期新高。
也就是说,哪怕利率高得吓人,年化接近27%——老百姓还是愿意贷款买车。
这说明什么?
说明巴西人对汽车有真实需求,而且这个需求正在复苏。
再加上z府近年来对新能源车释放了一些政策信号,比如对绿色技术倾斜的关税优惠,以及要求整车厂本地化采购率不低于60%,这些都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机会窗口。
但机会从来不是白给的。
巴西市场门槛不低。
首先,没有本地工厂的外国品牌,进口车要交35%的关税。
这个数字在南美贸易集团“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里是统一的。
比亚迪最近刚进阿根廷,也是靠着政府给的7800辆进口配额才勉强打开局面。
而阿根廷的电动车渗透率,今年前8个月只有486辆,占总销量的0.1%都不到。
巴西虽然比阿根廷强不少,但电动车占比也不过18%左右,大部分还是燃油车。
在这种环境下,零跑选择以进口方式先进入,其实是比较务实的做法。
先试水,看反应,再决定要不要建厂、本地化生产。
毕竟,建厂不是小事,动辄几十亿的投资,得有足够销量支撑才行。
那零跑凭什么敢进?底气从哪来?
一方面,是产品本身。
B10和C10虽然在国内不算顶流爆款,但在设计、智能化和性价比上,确实有竞争力。
B10主打多功能和舒适感,适合家庭用户;C10则更偏运动和实用,瞄准年轻群体。
两款车覆盖不同人群,能快速试探市场偏好。
另一方面,是合作资源。
零跑和Stellantis(斯泰兰蒂斯)的合作,是它出海的关键一招。
Stellantis是全球第四大汽车集团,旗下有标致、雪铁龙、Jeep、菲亚特等品牌,在拉美深耕多年,渠道、售后、本地关系一应俱全。
零跑借它的经销网络起步,相当于站在巨人肩膀上走路,省去了从零搭建的麻烦。
更关键的是,零跑不是单打独斗。
10月9日,充电服务商泊知港宣布将为零跑海外车主提供充电信息服务。
这意味着,从车机屏幕上,巴西用户就能看到附近充电桩的实时价格、空闲状态、连接器类型,甚至能推荐最省钱的充电方案。
这种细节体验,对刚接触电动车的用户来说,非常友好。
要知道,在很多新兴市场,用户不买电动车,不是因为不喜欢,而是因为“不知道怎么用”。
充电找不到、价格看不懂、怕半路没电……这些焦虑比续航数字更真实。
泊知港的服务,本质上是在帮零跑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信任问题。
当然,零跑面临的挑战也不小。
首先是竞争。
比亚迪已经在南美多个市场布局,吉利、长城、奇瑞也都在加速。
尤其是比亚迪,虽然三季度全球销量首次下滑,但在拉美依然动作频频。
它在阿根廷拿到进口配额后,马上启动上市活动,摆明了要抢滩。
零跑作为后来者,必须在服务、体验、本地化响应上做得更快更好。
其次是本地化压力。
巴西政府明确要求60%的零部件本地采购,这对纯进口模式是个长期制约。
如果销量起不来,就很难说服政府给更多配额;如果销量起来了,又必须考虑本地生产。
这是一个典型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零跑需要在短时间内证明自己的市场潜力,才能争取政策空间。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文化适配。
巴西人热情、爱社交、重视家庭,对车的要求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
零跑在拉萨开门店时,特意融入藏式元素,办敬山仪式、请美食家讲藏餐文化,这种“入乡随俗”的做法,其实值得复制到巴西。
比如在门店设计上加入桑巴或足球元素,在用户活动中组织家庭日、社区试驾,让车不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能融入当地人生活的伙伴。
从全球视角看,中国电动车出海已经进入深水区。
早期靠低价打市场,现在拼的是体系能力——产品力、渠道力、服务力、本地化运营力。
零跑这次进巴西,不是简单地把车运过去卖,而是带着合作伙伴、充电生态、数字化服务一起落地。
这种“组合拳”打法,比单卖车更可持续。
而且,巴西只是起点。
南美还有智利、哥伦比亚、秘鲁等潜力市场。
如果零跑能在巴西站稳脚跟,后续复制经验到周边国家,成本会大大降低。
Stellantis的网络覆盖整个拉美,这本身就是一张现成的牌。
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是零跑?
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新可能——不是靠资本烧钱,也不是靠z府补贴,而是靠产品+合作+服务的务实路径,一步步打开国际市场。
它不像某些品牌那样高调喊口号,而是闷头做事,先在一个城市开36家店,先让几百个用户开上车,先解决他们的充电焦虑。
这种“小步快跑”的策略,在不确定性越来越高的全球市场里,反而更安全、更有效。
最后说点实在的。
对普通读者来说,零跑进巴西可能只是新闻里的一句话。
但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从“Made in China”到“Designed and Serviced by China”。
我们不再只是世界工厂,也开始输出技术标准、服务模式和用户体验。
巴西消费者未来在圣保罗街头看到一辆零跑C10,可能不会想到它来自杭州,但他们会记得:
这辆车充电方便、价格合理、售后响应快。
这就够了。
品牌出海,从来不是靠一场发布会,而是靠千万次真实的用户交互积累起来的信任。
零跑的巴西故事,才刚刚开始。能不能讲好,要看接下来一年它能不能让用户觉得“这车,买得值”。
而对中国车企来说,真正的考验,从来不在国内卷价格,而在海外拼耐心。
耐心做产品,耐心建渠道,耐心服务用户——这才是出海的正道。
巴西市场很大,但也很挑剔。零跑能不能在这里扎下根,不仅关系到它自己的全球化成败,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新一代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成色。
我们不妨给它一点时间,也给自己一点期待。
毕竟,一辆中国电动车能开进里约热内卢的街头,本身就是一件值得记录的事。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