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有点“过山车”的劲头儿。尤其是最近,听到一个新消息,原上汽通用的北盛工厂被吉利汽车接盘了,据说这地方现在正忙着升级改造,为的是年底能开始生产吉利的银河系列。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次普通的工厂转让,但背后其实藏着更大的故事。
先聊聊这个北盛工厂,沈阳的曾经“王牌工厂”呀。小时候,家里长辈提起“北盛”,总会带着点骄傲,觉得这代表了咱们汽车工业的顶流实力。巅峰的时候,北盛工厂的产能利用率高达95%,可顶着“支柱工厂”的光环,这几年却遭遇了坎儿。2023年,工厂的利用率竟然跌到40%以下,偌大的车间里生产设备闲着,运行成本却像烧钱一样,怎一个“惨”字了得。到2025年初的时候,上汽集团也没办法了,只好把这块资产甩了出去。
其实这不光是上汽一个厂子的事儿,而是一整波国企的缩影。曾经有人跟我说,国企要是人,那绝对都是“稳稳干活的老黄牛”。但近年来,市场的变化太快了,无论是新能源车的崛起,还是消费者越来越挑的需求,都让这些“老黄牛”抬不起头来。听说为了吐口气,长安和东风之前还琢磨过合并,一汽和广汽也想过抱团取暖。结果最后都没成,原因嘛,复杂得很,但估计利益在里面转的弯太多了。
这次退场的上汽,还算是有点“骨气”。人家选择主动削减产能,对亏损资产动刀,精简出一个“轻装上阵”的姿态。果然有点成效,今年前三季度,营收涨了16%,净利润更是同比增长了近7倍!不过要是从它的历史巅峰水平来比,这个挣的钱其实还只能算说得过去,不算得劲。它这净利润,竟然是过去16年里的倒数第二,听起来还是有些唏嘘。
再看接盘侠吉利,这家民营“二当家”最近风头正劲,“台州宣言”还在耳边回响,这就又开始攻城略地了。特别是它旗下的银河系列,简直是“开挂”,10个月就卖出了100多万辆,涨幅187%,就问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10月份一个月就卖了6万多辆,这个成绩直逼新能源大佬零跑汽车。这家公司的韧性真是让人佩服。
问题也来了,销量噌噌噌地涨,可产能就有点跟不上脚步了,银河的生产线已经接近饱和状态。你想每个月几万辆车,还得加上后续新车型的研发和生产,这下拿下北盛工厂也就顺理成章了。据说吉利已经开始招兵买马,年底就计划开工,产能扩张赶得这个趟儿是刚刚好。
这一来一往,就能看出点门道来了。民营车企拼得是速度和市场响应能力,而国企更多是稳中有进。咱们来把数据亮出来,前10个月,比亚迪卖了370多万辆,同比增长13.9%,民企老大,实至名归吧。但别忘了吉利也不差,销量同比增长44%,新能源汽车的占比高达58%。对比之下,国企,比如上汽,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车增速才28%。再看长安,新能源的渗透率只有不到40%,这和吉利的数字一比,差距就显出来了。
不是说国企就完全没表现,像奇瑞这么多年的“国民品牌”依旧坚挺,海外市场做得也不错。问题在于,整体来国企的步伐普遍慢了半拍,尤其在改革转型的速度上。而民企这头,像比亚迪,产品价格覆盖10万到百万级,讲究的是全方位满足市场需求;吉利用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同时发力,也抓了一片稳妥的大市场。长城汽车则直接提高单车售价,让高端品牌站稳脚跟。
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也能感受到中国汽车市场的天翻地覆呢?民企的灵活和敢拼,让它们跑得越来越快;国企呢,虽然家底儿厚,但也总有瘦身的时候。这一场商业博弈,未来一定还有更多看头,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