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

如果是我,走在伦敦潮湿的长街,会习惯性地扫一眼路边的小车标:“Jaguar”、“MG”、“Land Rover”,你以为还挺“英国”,但翻开车主手册,制造地早就飘到了“广东佛山”或者“印度浦那”。这感觉,就像你在牛津买一杯茶,结果牛奶是丹麦的、水是法国的、茶叶产于斯里兰卡。剩下的“英伦范儿”,只剩包装上的一抹斜阳——大英帝国威严仍在,但魂已不在自家。

英国汽车业的本土品牌残缺症,是怎么变成多国混血的?说是被外寇掠夺其实过于戏剧化,这场悲剧的主角,恰恰是英国自己。英国汽车产业这几十年,“死于自残”才是主旋律。

要说早年的英国造车,有种普鲁斯特式的优雅。《铂金时代》,每一辆劳斯莱斯、宾利、Mini,都是“阶层感拉满”+“工匠精神加持”。没有哪家公司敢只做一类人。贵族开豪车、工人买奥斯汀、学生冲情怀品牌。连选装配置都能做成百货公司。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市场够分散,品类够繁多,客户量全覆盖。当然,分散也意味着品牌间互相“内卷”,竞争不小。彼时美国搞着流水线大厂,英国走精品化小工厂。谁优谁劣,暂时还看不出来。

转折点,是1945年。

战争刚结束,一票工党精英觉得,英国需要实验一把通向乌托邦的新路线。“把工人拉起来,让老板听话。”汽车业正好是大本营,又是产业链源头,直接拿来做“示范工程”,想证明社会主义不只能造坦克还能造豪车。

于是,英国政府撒手搞了波“大合并”。

原本遍地开花的几十个品牌生生被捏在一起,变成了两个大号牌坊:BMC和Leyland。就像把十个小餐馆合成一家大食堂,厨师还在,但菜单写满了“政治热菜”。而厂房门口的标语从“本厂主营汽车”变成了“团结就是力量”。

阴差阳错碰上了苏联那套“高尔基汽车城”神话,政府信心倍增:大一统,效率必然高,福利满天飞,工人不干活也能涨工资。于是,大英帝国开始了漫长的“自我麻痹疗法”:合并、报批、国有化、计划生产、涨福利、打工会。

“汽车产业整合”——听着挺高大上,实际看操作,跟混搭吃火锅差不多。合并后的集团,有近三十个品牌,不分你我,“英国利兰”成了汽车界的大锅饭霸王。工会像大妈分羊肉,一有不满立马罢工,一闹就是半年。管理层忙着互相推锅,老板思考怎么安抚多个品牌的“小舅子”,没人管市场到底要买哪种车。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甚至连造哪一款车,都不是工程师说了算,需要政府拍板。别说用户需求了,连“这块铁皮走哪条流水线”,都得过三道审批。

很快,这头畸形巨兽开始溃烂:品牌内斗,管理混乱,成本飙升,技术停滞,产品冗余。

1975年,英国利兰的“舰队”直接触礁,巨亏三年,濒临破产。政府一看:“锅不能全砸了”,于是继续加钱续命,不断注资,工人继续涨工资,产量却年年下滑——一群人,在KPI和工会之间反复做着无意义的分配游戏。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到了80年代,撒切尔夫人接手了一地烂摊子,试图靠日式效率“输血”,引进本田、派高管、改革管理。但产业早已进入不可逆的“丧尸模式”:每一年都在亏损,每一次还在做技术保守,每一回还在争工会福利。最终,撒切尔选择——卖。

“谁要买都行,德国、印度、中国、日本,都欢迎。你要的是牌照,我要的是‘甩锅’。”

英国车企进化成“国际资本二手车库”。原本的汽车品牌变成了“车标批发处”,一阵风过,国旗换东家,客户依旧。你在英国开一辆捷豹,可能是印度老板管着、英国车牌、捷克组装,本地只有展厅还挂着“Union Jack”。

这不是工业落后的结果,而是体制自缚、行政取巧和市场无视三把剪刀齐上阵。

我不是来评判社会主义的好坏。只是英国选了一条经济学教科书都说“有风险”的路:拒绝市场竞争,只靠“合并+行政+福利”。工厂合并后,没有技术整合,只有官僚协调。没有苦心经营品牌文化,只在琢磨“怎么跟工会谈”。

结果就是:产品没人买,品牌被稀释,内部消耗远高于市场回报。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逻辑其实很简单。如果你只靠保护伞,企业会变成温室里的胖花,没有自我进化能力;但扔进风雨街头,没人给你遮雨伞,“活下来”才会进步。

对中国今天的汽车产业——现实远没有英国那么极端,但历史镜像不可忽视。我们也曾走过“行政干预”的窄路,今天有了更多自主品牌和技术,但在“整合”与“市场创新”之间,还需时时反问:合并真的是解决一切的神药吗?大而不强,和分而不整,哪个才是“更坏的痛”?

英式优雅变成了英式尴尬,大英车企身上的“体制疫苗”,最终成了自残病毒。

英国车企变多国混血,本土品牌收缩,体制改革失败-有驾

有时我会自嘲:干这行跟看“企业法医剧”差不多,解剖尸体的时候,骂得最狠的不是外伤,而是“内伤”。就像英国汽车,不是被别人一刀捅死的,而是被一群人用蓝图、政治和“假福利”慢慢耗空血。

所以,中国汽车要想“顶天立地”,要多些耐心和市场尊重,少些一纸行政命令。毕竟,任何产业的灵魂,只在用户手里。这不是鸡汤,是谁买单谁做主的铁律。

问题依然留在这:你做产品,是先拍脑门造大厂,还是先研究用户愿不愿买?英伦故事已经告诉我们,答案或许从未在办公室里,而始终在市场和时间里。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