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刚把这辆新买的巨大SUV开出来。要说嘛,买它那会儿觉得太大,心里反复盘算了几天都没敢开,一怕扭头车太长刮蹭墙,二怕自己还没适应这么高的坐姿。结果真开上路,发现没想象中那么难,甚至有点惊喜——方向轻,视野宽,倒车镜挺准,起步也没那么肉。跟我之前开的几款完全不同体验。谁能想到,国产车里我最喜欢的竟然是带了点科技感的领克,而不是大家嘴里说得那个什么名车。
说到名车,我从95年开始折腾车。第一辆,是辆奇瑞,手动挡,那次刚学开车熟练度不够,剐蹭了两次同学家的车门,让我脸上一阵发烫。后来又买了台帕拉丁,毕竟那玩意儿底盘高,挺适合去露营,记得拉着一堆装备上山下海,朋友们就爱凑一块,但家里有两个地方要分住——帕拉丁留三亚,没法全天候漂在那边。反正哈尔滨又买了台沃尔沃XC90,升级感明显,安全配置挺实用。
疫情一来,来回奔三亚成了常态,帕拉丁卖了,换了台吉利。虽然说吉利没沃尔沃那档次,日常用还成,但总觉得差点味道。我那朋友说:你这车就像穿了双运动鞋跑步,舒服是舒服,但心里感觉没冲劲。这话有点意思。后来XC90用到年限,换成理想。那玩意儿一上手,开着比沃尔沃更顺,尤其冬天自动加热座椅,真是宝贝。理想的数字盘和自动辅助功能,开起来安全感足了不少。
这不,今年又把吉利卖掉,换成了这台领克。刚才开车的时候,在一招停车位上停下,旁边有个修理工看我车说:这车电子辅助挺智能的,开上去年轻多了。我一听有点小得意,但也在想,电子辅助真的是帮忙还是帮倒忙?比如感应刹车,倒车雷达有时假警报,这些细节体验比单纯谈配置更重要。
刚才翻了下笔记,这车底盘调校,虽然不是豪车那种坐地起身,但比吉利稳多了,尤其在湿滑路面,刹车线性很好。说来奇怪,用我自己体感来说,这车的百公里制动距离估计在36米左右,虽然不是顶尖,但对我日常开足够了。你说同价位SUV对比,比如哈弗H6,开起来感觉哈弗更偏硬朗,路感清晰但是开久了脚疼。领克这车倒是舒适和平衡之间找了个妥协点(这段先按下不表)。
供应链方面,我从业的时候见太多定制零件没那么简单。想象一下,你要做一块按键,供应商给的塑料材料不一样,厂里拿到后模具都得调试好几次。再加上供应链现在断断续续,要零件齐备不一定,生产线上小小误差能让整车电子系统跑偏,客户体验陡然下降。领克这次明显下了功夫,智能化模块集成度高,但还有个小bug,那键盘背光偶尔闪烁——别看这细节小,开长途特别影响心情。
说到研发,我得更正一下,之前我总觉得国产车的质量还是跟合资差不多,玩玩样子居多。现在看,领克不仅造车技术成熟,设计团队里还有不少北欧和美籍资深人才,研发流程也更加严谨。打个比方,这像是做饭,原来国产厂家的做法就是大火猛炒,中火收尾;现在是火候控制得更精细,慢火慢炖,味道变得层次丰富,但成本和时间都还有提升空间。
前几天跟销售聊过,他说:现在年轻人买车更喜欢智能互联,颜值和配置竞争激烈,价格还得公道。这话不假。毕竟,我也不是个科技狂,别说自动驾驶十级,就连盲区监测啥的,只要准确就行,别经常吵吵闹闹就好。你们有没有发现,这年头智能系统几乎成了各家最差异化配置,但真正跑得顺的问题,还是机械和软件的配合好坏。
我之前没仔细算,心算了一下,理想的百公里用电成本粗略算下来,大概在30元左右,比燃油车省不少,起码日常上下班挺省心。只电动车冬天续航衰减这事,不知道你们遇没遇到,挺头疼的。还有个问题想问你们,车市上国产的这批号称科技感十足的新车型,是真能给我们带来安全和便利呢?还是过几个月就会暴露更多小毛病?
话说回来,开了这车半天,车里那个环绕音响挺给力,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第一次用车的照片是在雨天。雨刷器顺滑无声,那感觉其实挺关键,尤其南方梅雨季节,你能会意那种雨刷不顺畅的烦躁嘛?这点细节,国产车现在也改善很多。
那么问题来了,你觉得现在买车,是不是得放弃品牌概念,真心看配置和实操体验?毕竟,车这东西,一买就是几年,保值率又堪忧,开起来爽才是王道。还是说,车子大不大、科技感强不强,只是买卖双方吵架的导火索?我也没想全掰开揉碎,就先跟你们聊这半天,听听你们怎么想。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