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了奔驰、宝马的欧洲大陆,为何如今会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怕到要掀桌子、改规则的地步?
这已经不是一场简单的商业竞争,而是一场摆在明面上的“围猎”。欧盟最近打出了一套精心设计的组合拳,招招都透着一股狠劲,目标直指我们正在全球崛起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
第一招,来得又快又响。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亲自站台,高调宣布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搞“反补贴调查”。这话说得冠冕堂皇,潜台词却非常直白:你们的车卖得太好、太便宜,肯定不是凭真本事,背后一定有猫腻,我得好好查查你家底。这逻辑就像是班里的学霸考了第一,学渣不去反思自己为啥没学好,反而跑去跟老师举报,说学霸肯定是作弊了。
紧接着,第二招“碳关税”也悄然落地。这个叫“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东西,听起来很环保,实际上就是在我们出口的商品上加了一道“绿色过路费”。虽然目前还没直接点名汽车,但造车用的钢材、铝材全都在名单里。这意味着,我们的车还没出厂,成本就已经被人家算计着抬高了一截,这是一种更隐蔽的壁垒。
如果说前两招还只是试探性的骚扰,那即将登场的第三招,可以说是图穷匕首见,直接亮出了刀子。欧盟正在酝酿一个爆炸性的新规,计划在11月推出,内容简单粗暴:任何想进入欧盟市场的外国汽车和电池公司,必须把你的核心技术拿出来分享,必须用我们欧盟的工人和商品,甚至得跟我们的人合资开公司。这已经不是做生意了,这是赤裸裸地想把我们几代人、无数工程师呕心沥血换来的技术成果,直接“开源”给他们。
面对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势,很多人会问,曾经那个自信、强大的欧洲工业,到底怎么了?其实,掀开这层强硬的面具,底下藏着的是深深的焦虑和力不从心。
回看历史,欧盟在电池技术上并非没有机会。他们曾是固态电池研发的先行者,一度领先世界。然而,当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时,他们却犹豫了、迟钝了。高昂的福利成本、碎片化的内部市场,让产业化进程步履维艰。就在他们纠结的时候,中日韩的企业早已快马加鞭,把技术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产品。根据全球知名研究机构SNE Research的数据,2023年,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已经突破了60%,而整个欧盟加起来,连5%都不到。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真正给欧盟汽车工业“背后来一刀”的,恰恰是他们最亲密的盟友——美国。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案》,用巨额补贴像磁铁一样,把全球的制造业往北美吸。大众、宝马这些欧洲的汽车巨头,纷纷宣布要把电池工厂建到美国去。自家后院都起火了,欧盟不敢对美国怎么样,反而把所有的怒气和焦虑,都转嫁到了中国企业身上。这种“柿子专挑软的捏”的做法,暴露了其产业政策的短视与双标。
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不会简单地重复。看到欧盟今天这番操作,我们总能想起三十多年前的一幕。上世纪80年代,德国大众带着一款技术并不算先进的桑塔纳来到中国,我们用广阔的市场准入,换来了他们的技术。结果呢?我们让出了市场,却没有换来发动机、变速箱这些真正的核心技术,燃油车时代超过70%的利润长期被外资赚走。那时的我们,是虔诚的“学生”。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的剧本,已经彻底反转。在新能源汽车的赛道上,中国企业凭借在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以及智能驾驶领域的持续深耕,手握大量核心专利。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公开量占全球的70%。当年的“老师”还想用老办法来“空手套白狼”,却没发现,当年的“学生”早已悄悄毕业,甚至在很多科目上已经成了“学霸”。
欧盟似乎也忘了十年前在光伏产业上栽的跟头。当初,他们也是用关税大棒打压中国光伏企业,逼迫我们转让技术。结果,中国光伏产业在压力之下,通过技术迭代和成本控制,硬生生杀出一条血路,如今全球市场占有率超过80%。反观欧洲的光伏企业,在保护主义的温室里,反而失去了竞争力,至今难以独当一面。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但他们似乎选择了视而不见。
当然,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我们手里也并非没有牌可打。中国掌握着全球超过60%的稀土精炼产能和80%的电池正极材料供应,这些是新能源时代的“石油”,是造车、造电池不可或缺的血液。一旦我们收紧阀门,欧盟宏大的电动化蓝图可能瞬间就会因为“缺血”而停滞。
更重要的是,欧盟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以大众为代表的德国车企,其全球销量的近四成依赖中国市场。根据大众集团财报,2022年其在华销量达到318万辆。欧盟的政策如果最终伤害到这些巨头的切身利益,他们会心甘情愿地为布鲁塞尔的政客们买单吗?恐怕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就是这些“自己人”。况且,这种强制技术转让的要求,本身就严重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公平贸易原则,我们站在法理的制高点上。
规则,从来都只是强者定义的游戏。当别人忙着筑起高墙时,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路修得更宽、更远、更坚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