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发生的那起车祸,我看了两遍视频,脑子里突然蹦出三个决定。第一,明年换辆手动挡的车。第二,晚上10点前一定回家。第三,不喝酒,也尽量不喝咖啡提神。听起来有点矫情?可能吧,但这就是我现在的态度。
说手动挡,是有故事的。刚刚有个朋友跟我吐槽:自动挡车有时候油门和刹车居然分不清,特别吓人。我当时还半信半疑,毕竟我也开过好几辆自动挡车,没啥大毛病。可仔细想想,自己确实碰到过类似状况。记得那会儿路上行人少,我一手拿咖啡,一手拿小点心,刚准备吃的时候,前面那车突然减速了。我赶紧要踩刹车,但右脚误踩了油门,吓得我差点忘记换刹车。好在当时挡位是2挡,发动机帮忙减速,还没出事。细想起来,这种尴尬绝不是偶然。
为啥自动挡会这样?简单说,脚的位置和反应速度要求极高。油门和刹车靠的是脚的记忆,实打实的人机交互。手动挡踏板多一块——离合,给驾驶者多了个物理感知的信号。踩离合,得先松油门,自然形成节奏感。这就像弹钢琴,按键手感比触屏明显得多,也更不容易误触。自动挡呢,没了离合的节奏束缚,往往容易踩错脚。供应链里,自动换挡系统更复杂,成本高,维修起来也费劲,这点我自己算过,一年下来维修和保养费用至少比手动多个15%-20%(样本少,仅供参考)。
别误会,我不是普通的替车企辩护。我见过供应链里的黑暗秘辛。研发一个车型,几乎就是跟时间赛跑。拿变速箱来说,全世界的供应商加起来要同时保证软件和硬件无缝对接,这过程中死磕了无数次细节。部分供应商为降低成本,砍了不少传感器敏感度,造成软件判断误差。尤其是部分低价车型,那种经济适用货,自带潜在安全隐患。想安全,成本上得舍得花。
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2019年有份数据,调查显示:手动挡车主在复杂路况下,误踩油门的概率比自动挡低了30%左右(体感数据,样本也不算多)。不少老司机都说,手动挡会让人更专注,车感更强。倒不是我崇洋媚外,欧美国家手动挡销量确实不算高,但那也是因为市场惯,也不是说自动挡就绝对安全。
说回车祸视频里,驾驶员的反应速度其实给我敲警钟了。自动挡方便但真的容易让人放松警惕,那种方便其实是一种隐形的增加司机犯错风险的诱惑。我一位修理工老哥说:有些车你看着好开,动不动就是盲踩油门,招架不住。他说的这话,我深有同感。
今晚跑题聊聊选车外观吧。我见太多人为那半隐藏门把手头疼不已——好看是好看,可车主自己多多少少担心操作复杂或者冻手冻脚的冬天难开门。显然,这种造型美观不是没有代价。说真的,半隐藏门把手看着高级,但手感和实操真的打折扣。我宁愿选传统门把手,最起码不怕冬天手冷到没法解锁。这种情绪,你们有共鸣吗?
顺带说说百万公里的想法。我在想,如果每天上下班20公里,估算下来两年跑5-6万公里。自动挡车在保养、维修上多花费的费用,折算下来每公里成本要高出至少0.03元。几年算下来,这钱还够买顿好饭了,至少在我看来。
刚才又想到一个问题:车企这段时间跟供应商的博弈到底多激烈?为什么好车型修修补补的反而销量好,品质好的反而没那么快普及?我猜——(这段先按下不表)——或许是品牌推广和资金投入幅度大于技术积累的速度。毕竟造车和卖车是两码事。
最后再提个我在成都一个4S店和销售小哥的对话:你说这些安全点不给力,买车还图个啥?难道真要回头去买十几年前的老车?他说得有点无奈,我也不好反驳。只能理性面对,尽量选适合自己的,更能掌控的车辆。不是越新越好,安全感才是关键。
你们呢?看到这种车祸,有没有潜意识里改变了点啥?比如开车惯,车内物品摆放,或者甚至想试试手动挡?还是你觉得自动挡才是没法退回去?说说看,聊聊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