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摩托带着它的 QJMOTO 品牌,一口气砸出 16 款车型闯进欧洲市场,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要知道,英国摩托车市场就像块被老牌豪强们圈好的蛋糕,哈雷、杜卡迪、本田这 “三巨头” 啃了几十年,占着 75% 的份额不放。一个中国品牌想挤进去,凭什么?
说起来,钱江这步棋埋了快 20 年。2005 年那会儿,它一边跟奥地利 AVL 偷偷研发引擎,一边把意大利百年品牌贝纳利收入囊中。就像武侠小说里的主角,既学了少林的硬功,又偷了武当的心法,硬是把欧洲的技术基因拆了又重组。现在你看到的 Benelli 品牌,骨子里还留着意大利的性能范儿;Keeway 则成了都市通勤的一把好手;连新能源这块试验田,都有 Generic 品牌专门盯着。
更妙的是它背后站着的吉利。沃尔沃的安全标准往摩托车上一套,路特斯玩了几十年的轻量化技术一移植,顿时让这些两轮车有了汽车级的底气。再加上东南亚零部件基地帮忙压低成本,硬生生比欧洲本土产品便宜了两成多。这账算下来,谁看了不喊一声 “精明”?
拿主力车型 SRK 900 来说,轴功率比雅马哈 MT09 还高 8%,这就像跑步时人家穿运动鞋,你直接踩了风火轮。更狠的是参加 WSBK 赛事的 SRK 800 RR,778cc 的直列四缸引擎能爆发出 120 马力,6999 英镑的定价却比同级日系车低了四分之一。赛场下的车型也玩起了细分,SRT 900 SX 探险车装着 24L 大油箱,加满油能跑 400 公里,简直是为横跨欧洲的长途骑行量身定做。
最让人叫绝的是 SRV 600 V,全球首款 600cc 以下的 V4 巡航引擎,那声浪是从贝纳利 Leoncino 的声浪数据库里一点点调出来的。你想想,骑着它在伦敦街头掠过,引擎声里既有中国工程师的计算,又藏着意大利老工匠的耳朵,这种混搭谁不爱?
但欧洲市场哪有好啃?老一辈骑手看车标就跟看血统证书似的,中国摩托车在非洲市场 12% 的故障率,比印度车还高 4 个百分点,这历史包袱得一点点抖落。
好在钱江摸准了脉。现在欧洲 30 岁以下的年轻人里,61% 买车时先看性价比,这届年轻人可不管什么百年历史,好用不贵才是王道。它还联合 Moto73 Ltd 铺了全英试驾网络,敢给 3 年超长保修,这就像在说 “你尽管骑,坏了算我的”。更长远的是押宝电动化,吉利的 PMAP 电池技术能把续航提 50%,等 2026 年欧盟排放法规收紧,这说不定就是张王牌。
其实钱江的野心不止于英国。中国摩托车早就在拉美占了半壁江山,墨西哥、阿根廷这些国家到处都是我们的车。但以前靠的是便宜,大排量车型出口占比才 15%,到 2025 年这数字已经涨到 38%,这说明我们不光能造代步车,还能造让欧美骑手竖大拇指的好车。
为了这一天,钱江 2024 年把 5.2% 的营收砸进研发,是行业均值的两倍。在米兰的设计中心,200 号人天天跟空气动力学较劲,就为了让车子跑起来更顺溜。葡萄牙工厂也快投产了,这招能避开欧盟 23% 的关税,算盘打得噼啪响。
不过挑战也不小。印度车在哥伦比亚已经占了 29% 的市场,比中国车还多 14 个百分点,他们的渠道下沉功夫确实厉害。钱江能不能在欧洲复制华为手机的路数?靠那全球第四的 V4 引擎专利数,一点点打破 “中国制造 = 廉价” 的偏见?
现在就看能不能在 3 年内把英国市占率从 0.7% 提到 5%。这个数字看着小,却是中国摩托车从 “卖产品” 到 “卖技术” 的一道坎。
说不定再过几年,当你在伦敦眼底下看到 QJMOTO 的 logo 时,不会再觉得新奇。因为那时的中国智造,早就该在全球舞台上有这样的位置了。你觉得,这一天会来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