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还未消散,工厂门口的电子屏已经开始闪烁,像个不眠的守夜人,监控着外头无声的市场风雨。25日上午9点不到,尚界H5开售还未破晓,却已经有25000台的“下订”,后台显示页面几乎要烧起来了。有工人在窗边抽烟,说今年最热的不是天气,而是华为干的这几款车。18小时后,订数翻倍,突破50000台。生产线上的计数器都偶尔打个小涨,仿佛也在为这场数字盛宴暗自叫好。
无论谁站在这间厂房里,面对“16.98万的预售价”和余承东的“二十万以下也要做到”,都逃不过心头那一丝荒诞。——如果我是这订单里的一员,会不会也为这么一款车,感到自己正参与着一场成本和认知的较量?“亏得起吗”,这是个绕不开的问题,你、我、余承东,甚至流水线末端算账的小会计,都在反复琢磨。
先梳理下案情。尚界H5是华为鸿蒙智行跟上汽产的首款中型SUV,尺寸方面摆得明明白白:4780×1910×1664毫米,轴距2840毫米,外形标准不输尖头同类。动力有两种,纯电和增程,各自的大致数字供盘点——增程版CLTC续航1360公里,百公里油耗不过4.44升;纯电版655公里,百公里电耗13.4度电。这数据随便拎出来一项,搁在两年前都能掀个小浪头。更让人精神一震的是技术配置,华为ADS 4智能驾驶辅助、鸿蒙座舱、192线激光雷达直供。说是站在同类车里的“最强”,也算不上吹牛。
但要在20万元以内买到高阶智能驾驶和全场景泊车,这事没那么容易。余承东自己都很坦诚:这个价格段车,过去谁做,谁亏钱。30万是盈亏线,卖到20万,就是“挑战巨大”。我没法否认他的话——从业这么些年,看流水账不假,看人性更有意思。高智能技术,激光雷达,鸿蒙系统,这些东西本身不是白菜价,砍进20万只剩“喝汤钱”。成本过高,厂商还得抠细算,工艺难降到白菜地头,利润空间肉眼可见地挤成了一团。去年余承东说得更直白:“30万以下,卖一台亏一台”,不是抱怨,是顺理成章的企业尺度。
华为以前手机冲高端,中低端见谁都“见面笑一笑”,但汽车是另一张牌。即便算法和激光雷达都写得天花乱坠,工厂流水和物流成本摆在那里,谁都不是魔术师。尚界H5杀入20万以内,对于华为这个坐标系,是一次轨道错位。说它“最便宜”没错,但便宜往往踩着刀尖舞蹈:卖得越多,短期越难挣钱,长期才见分晓。高配置、低售价,厂商就像端着满满一碗技术的热汤但只卖五毛钱,结果很可能是前排满座,后排没人收碗。
余承东口中的“巨大挑战”实际是两头堵。市场一头,不断炸出需求,用户恨不得一万三千八百个大爷全来试驾。企业另一头,成本还在死死卡着喉咙。产能跟上了,价格压下了,可质量和技术可不能输。去年他在汽车蓝皮书论坛提的底线,到今年还是个大问号。市场容量肯定大,毕竟即便是“华为系”里最便宜车型,也还顶着大旗高配置,谁不想用两张红票把高科技开回家?
我在工地现场见过不少“全场景泊车”的演示。技术是好技术,可惜北京二环那边,地库里照死角那几方位,AI比保安还焦虑。激光雷达、自动泊车、鸿蒙座舱这些词,听着跟科幻小说一样热闹,但成本核算表里是钢筋水泥价。不怪华为和上汽“难”,只是技术革命和现实利润间,永远有条看不到底的壕沟。
从专业角度说,尚界H5甚至极具标本价值:低价高智,算法和硬件压到极致,风险和机会搅在一起。汽车行业里,每次“技术下放”都像拔河比赛,前头拉的是市场信心,后头拖的是财报和现金流。这种拔河没赢家,市场永远不断下注,企业永远不敢大意。也许,尚界H5身上压力最大的不是订单数字,而是如何靠规模效应和技术迭代,慢慢把“赔本赚吆喝”变成“规模微利”。梦想很丰盈,现实很骨感。这股黑色幽默,大概只有财务总监和技术老法师熬夜的时候体会最深。
顺带一说,这种“便宜好货”的故事,就是那种“老板拍桌子,高管吃保心安”,底下员工天天加班却只能在咖啡机边自嘲一句:“没赔死就算发财。”职业病嘛,习惯性怀疑一切“超预期的胜利”,尤其是在工厂门口看完订量的时候,总觉得要不是账本长了一张脸,谁都想天天发新品,天天亏一点,指望天长日久弹尽粮绝前能起死回生。
最后这盘棋怎么下?20万以内的智能驾驶,是真迈进大众消费的新台阶,还是一场短暂的成本豪赌?是否能靠后期销量、技术进步把亏损补回来?每个当事人在订单数字面前都像局内老鼠,拼命跑,却没人敢喊一句“安全”。那么,技术能否支持起现实的利润?消费者真的会用钱包支持高配置低价格这套故事?如果你也是这场预售里的一员,你更看重的是“智”还是“价”?这道场,大概是永远考不完的闭卷题。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