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沃XC70混动安全体验记:上海嘉定研发中心一日碎念
说起“安全”这俩字,身边人聊车总绕不开沃尔沃。尤其现在新能源、智能化卷得飞起,豪华车标多了个电,噱头一堆,可真要碰上点事儿——谁心里不犯嘀咕?前阵子去了一趟上海嘉定的那个研发中心,说实话,一进门我还以为走错地儿了。北欧风的极简装修,全是原木和白墙,看着不像造车,更像哪家设计公司开会用。
楼上五层会议室里,几个工程师早等着了,大屏幕滚着XC70那套混动技术路线。我正琢磨啥叫“三电机协同”,旁边老李(据说是做底盘十几年的)低声跟我讲:“你别看这些年轻人穿得清爽,其实一个比一个轴。”后来事实证明,这“轴劲”确实刻在骨子里的。
翻历史资料才知道,人家92年就搞过燃气涡轮增程式电动车,那会儿大部分品牌还没反应过来呢。到现在T8插混都成粉丝口中的经典配置。不过最近大家伙更关心的是新出的SMA超级混动架构,还有首搭车型XC70,到底玩出啥花样没?
先说三台电机怎么回事吧。有些品牌就是简单粗暴加个P1+P2完事,但他们非得再加个P4,还弄成同轴一体化布局。我问了一嘴为啥这样折腾,有位姓王的小哥回头笑道:“空间省出来能多放点溃缩结构啊,就相当于后备箱又塞进个急救包。”这类细节估计只有真撞过才懂重要性。
还有高压电池那块,用航空级蜂窝铝框架包起来,再配合三台电机智能扭矩分配,说白了,就是为了防止遇到极端情况时连带影响最小。据销售顺嘴提一句,这块39.6kWh的大号混动电池,是平台化CTP技术的成果,“横竖装都行,不占地方”。有次群友吐槽他老婆嫌纯油味大、纯电脚软,他直接换了这个版本,说通勤基本不用管油耗,也没续航焦虑。这种体验,在北京-上海跑长途的时候格外明显——1200公里综合续航,据说不少出租司机自测下来差不多就这么回事。
对比下邻居家的老款插混,每次冬天NVH表现差点意思,高速上一踩油门嗡嗡响。这代XC70倒好,为了解决齿轮、电机高速转时那些高频杂音,人家专门整波纹控制和谐波注入技术。维修师傅张叔常挂嘴边:“你听,新车静悄悄,以前修变速箱哪有这么费神?”其实就是把齿形抠细致,把生产过程中的振源全找出来,要么消掉,要么引导它往别处传,总之乘客耳朵受益最大。有段时间试驾,我自己也特意拉高速听过,同价位很少见安静成这样的四驱四擎系统。
顺便八卦一下,他们NVH实验室有人喜欢拿水杯共振——放副驾驶脚垫上开窗巡航,如果水面不起涟漪,那说明隔音做到家。这法子挺土,但工程师们乐此不疲,每周必测,比仪器还较真。
至于主被动安全那堆冗余设计,从电子架构到机械布线,都有点强迫症色彩。例如解锁线束特意避开碰撞区,中控附近藏双路供电区域控制器,就怕断了一根还能保命。“这些麻烦活平时没人注意,可关键时候救命用。”这是王工原话。他举例去年一次碰撞事故,一辆刚买半年的XC70追尾大货,只因解锁机构躲在中部,司机才能第一时间自救爬出来,不然后果难料。当场保险员感慨一句:还是老牌厂想得周全啊!
芯片选型也是绕不过去的话题,现在流行什么视觉方案、低成本普及,但他们坚持用标准严苛的车规级芯片。“我们之前拆检过消费级板卡,经常焊脚脱落;但陶瓷封装金属底座这种东西,用十年都稳如狗。”南方夏天暴晒或者东北零下几十度冷启动,都照样顶住压力继续干活。而且辅助驾驶方面,多传感器融合不是随便喊口号,比如5毫米波雷达+6摄像头+12超声波组合,就是考虑雨雪雾天气视觉失效的问题。一句俗话:能靠硬件绝不只信算法,这是业内共识,也是老司机们私下认准的一条铁律。
领航辅助系统的人机交互也很特别。有回微信群里有人调侃Pilot Assist太“倔”,明明手握方向盘却被提醒脱手。我后来请教售后技师,对方解释道:“只要检测不到目光盯路,就算手搭方向盘也会提高警觉,这逻辑跟其他品牌完全不同。”而且所有视频娱乐功能,只要速度超过0,全禁用,有朋友第一次坐副驾还以为坏掉,其实都是主动限制,为的是避免分神酿祸。不讨喜但靠谱,这风格多少年没变过啦!
另外实验室规模让我印象深刻。39间专业实验室从动力、电池、高温低温环境一直覆盖到全球各地充/排放标准,其中某些设备国内独此一家。在里面待一天,看工程师穿梭其间忙碌,无数数据刷屏,好几项认证甚至连欧美、日本同步标准一起做,不仅图纸对齐,还要求每项指标精度±0.5℃以内。难怪同行圈内评价,“打磨百万次才能放心交钥匙”。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去年二手市场上的趣闻,一个天津二手商收来台旧款T8插混,本想着倒给北方出租公司赚快钱,结果检查发现主控芯片依然灵敏如新,高压部件未见衰减痕迹,于是改口留给亲戚自己开去了。这种故事听起来离奇,却恰好说明可靠性到底值多少钱,是懂行人才知晓的小秘密吧?
最后不得不提一点冷知识,据内部员工透露,他们曾经试验将SMA平台与SPA2纯电竞争性对比,两者很多模块可互换升级,也就是说以后软件OTA升级、安全策略优化都会越来越快迭代,对用户来说无疑省心不少。当然啦,有些固执还是改不了,比如坚守每颗螺丝都按最高规格拧紧……这种事外人看热闹,自家人却觉得理所当然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采集自现场访谈及维修技师经验分享,如需查证请联系相关渠道或厂家客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