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田电动化遇冷:销量雪崩、官降6万仍难挽颓势,合资光环失灵?
当中国新能源车市场以日均超3万辆的速度狂奔时,日系巨头本田却在电动化赛道上步履维艰。继首款纯电车型e:NS1折戟后,东风本田S7与广汽本田P7这对“难兄难弟”再度上演上市即滞销的尴尬戏码,折射出合资品牌转型的深层困境。
销量断崖下跌,市场反馈冰冷
东风本田S7今年3月上市,首月仅售373辆;4月销量暴跌83.4%至62辆;5月再降16.1%至52辆,三个月累计不足500辆,仅为竞品小鹏G6单月销量的3%。兄弟车型广汽本田P7同样惨淡,5月销量环比暴跌67.5%至142辆,虽以近3倍销量碾压S7,但整体颓势难掩。本田在华燃油车产能正以每天消失1400台发动机的速度缩减,广州工厂产能腰斩,员工锐减30%,转型阵痛剧烈。
定价策略失误,品牌溢价失灵
S7上市时定价25.99万-30.99万元,但产品力仅达20万级水平:对比小鹏G6(19.99万起)缺乏智驾优势,相比深蓝S07(14.99万起)也无续航亮点。更致命的是,上市仅40天便官降6万元至19.99万起,并赠送2.38万元权益。此举被消费者视为“割韭菜”,82%潜在用户因担忧持续降价而持币观望,形成“越降价越没人买”的恶性循环。
深层困境:技术滞后与体制僵化
本田在新能源领域技术追赶乏力,智能化部门因中日权斗难产,软件OTA周期长达90天,语音响应速度落后竞品1.2秒。供应链成本高企,电池采购价比比亚迪高17%,电机成本超新势力34%。合资模式内耗严重,日方坚持传统质量管理,中方推动的本土化创新受阻,导致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
广汽本田中方换帅高洪祥,被视作电动化转型的“后一搏”。但合资双方战略分歧加剧——日方倾向维持燃油车盈利,中方力主电动化投入,决策效率低下。2028年合资协议到期的不确定性,更让经销商与供应商信心流失。
在新能源赛道,“合资光环”已成明日黄花。若不能在技术、定价、用户思维上彻底革新,本田系恐将重演诺基亚式悲剧。这场汽车工业的换轨战,留给传统巨头的时间已然不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