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干脆把 2033 年停售燃油车的计划撤了,连明确时间表都没了;
宝马、沃尔沃这些巨头也跟着调整,原本瞄准 2030 年的电动化终点线,现在全成了 “弹性目标”。
小扶刚开始还以为是个别企业的战术调整,后来发现这是 集体行动,心里不禁犯杠:
这哪是战略转向,摆明是集体“翻脸”,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懂的都懂,几年前欧美车企喊电动化口号的时候叫一个 意气风发。
一个个把 2030 年、2033 年当成电动化的 “最终期限”,仿佛过了,燃油车就得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当时不少人还觉得,全球汽车业要迎来统一的电动化时代,可才过了没几年,这些巨头就 集体“变脸”,这反差实在有点大。
其实说白了,不是他们不想激进,而是现实不允许,尤其是中国市场的表现,彻底打乱了他们的原有计划。
先看全球市场的真实情况,所谓的 “全球电动化”从来都是个伪命题。
数据不会说谎,2025 年 4 到 5 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冲到 45%,有些月份甚至突破 50%,电动化车型早就成了市场主流;
可再看欧美日,美国才 9%,日本更是只有 2%,欧洲虽然好点,但德国也才 26%,跟中国比差了不止一个档次。
这种巨大的区域差异,不是靠车企喊口号就能抹平的。
小扶发现,欧美车企之前犯了一个 致命错误,就是想用一套统一的战略打通全球市场,以为在中国能卖的电动车,在欧美日也能吃香,可事实狠狠打了脸。
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不仅 卖得好,技术迭代速度更是快到让人跟不上。
从电池技术来看,我国企业早就掌握了 三元锂、磷酸铁锂等多种电池路线,充电速度从以前的几小时缩短到现在的 15 分钟充 80%,续航里程也突破了 千公里大关;
智能驾驶方面,华为、小鹏这些企业的辅助驾驶系统,已经能实现 城市道路的高阶辅助,而欧美车企的智能配置,在国内市场根本没竞争力。
与此同时,我国的新能源供应链太完整了,从上游的 锂矿开采,到中游的 电池生产,再到下游的 整车组装,形成了闭环,成本控制能力全球领先。
反观欧美车企,电动车业务大多还在亏损,大众 2024 年电动车业务亏损就达 21 亿欧元,而传统燃油车还在贡献 65% 的利润,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敢继续激进电动化?
美国加征 25% 进口汽车关税,更是给了这些车企一记重锤。
原本欧美车企还想着靠全球采购、全球生产降低成本,可关税一加上,北美市场的成本瞬间飙升。
欧洲最大的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2025 年上半年因为关税直接损失 13 亿欧元,营业利润下滑 33%,北美市场销量暴跌 16%。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调整战略,在欧美市场继续卖燃油车维持利润,把电动化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市场。
可中国市场的竞争早就 白热化了,自主品牌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欧美车企想靠晚来的电动化车型抢占市场,难度可想而知。
有人觉得,欧美车企搞 “燃油 + 电动 + 混动”的多元路线,是理性选择,小扶却不这么认为。
这本质上是他们在技术和市场双重压力下的妥协。
一方面,电动化需要 巨额投入,从电池研发到工厂改造,再到供应链重塑,都是天文数字,而他们的电动车业务迟迟不盈利,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智能化转型跟不上节奏,现在的汽车竞争早就不是发动机和变速箱的比拼,而是 智能化的较量。
我国车企早就实现了 “油电同智”,燃油车和电动车搭载同样的智能座舱和辅助驾驶系统,而欧美车企在燃油车上加装智能配置,不仅成本高,体验还不好,比如某款搭载了高端辅助驾驶系统的欧美燃油车,因为底层架构设计不合理,反应速度远不如同级别的中国电动车。
要说,这些欧美车企嘴上说着电动化是长期目标,身体却很诚实,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拥抱中国供应链。
雷克萨斯在上海建了新能源工厂,计划 2027 年投产,产品不仅供中国市场,还要出口到日本和其他海外市场;
宝马和阿里巴巴合作开发智能座舱技术,就是想借助中国的科技力量提升竞争力。
这说明他们心里很清楚,离开中国市场的供应链和技术支持,他们的电动化转型根本无从谈起。
小扶记得,十几年前,全球汽车市场还是欧美日车企的天下,他们掌握着燃油车的核心技术,制定着产业规则,中国车企只能跟在后面模仿。
可短短十几年时间,新能源汽车的出现改变了格局,中国车企实现了 弯道超车。
这背后,是我国对新能源产业的 长期布局,是无数企业的技术创新,更是中国市场的巨大包容。
现在的中国市场,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更是 技术创新的试验场和 产业规则的塑造者。
欧美车企的集体 “翻脸”,恰恰证明了中国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中的 主导地位,他们不得不跟着中国市场的节奏走。
可能有人会问,欧美车企会不会靠多元路线重新占据优势?
小扶觉得 可能性不大。
电动化是 不可逆的大趋势,我国已经在这个赛道上抢占了先机,不仅有完整的供应链,还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欧美车企的多元路线,顶多是延缓被淘汰的速度,想要重新主导市场,几乎不可能。
就拿混动车型来说,我国的 插电混动和增程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油耗低、续航长,而欧美车企的混动技术还停留在传统层面,根本没有竞争力。
还有一个关键点,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年轻消费者,买车首选就是电动车。
数据显示,我国 30 岁以下的购车群体中,70% 以上会选择新能源汽车,而这个比例还在上升。
反观欧美日市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还很低,除了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体验不佳也是重要原因。
这种市场需求的差异,会进一步拉大中国和欧美日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的差距。
话说回来,欧美车企的集体 “翻脸”,对我国汽车产业来说也是好事。
这说明我们的技术和市场已经足够有影响力,能够倒逼全球巨头调整战略。
同时,这也提醒我国车企,不能骄傲自满,要继续在技术创新上发力,尤其是在 电池、智能驾驶、芯片等核心领域,进一步巩固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持续领跑。
小扶认为,欧美车企的集体 “翻脸”不是结束,而是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塑的开始。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的 核心,不仅引领技术潮流,还在制定产业规则。
未来,越来越多的跨国车企会主动 拥抱中国供应链,融入中国市场。
而我国车企要做的,就是保持 战略定力,持续创新,把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优势扩大到全球,让中国汽车品牌真正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声明:
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