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最近放了个大招。8月19日,在财报电话会上,董事长何小鹏宣布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计划:自研人工智能芯片、研发人形机器人、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推出无人出租车服务。更关键的是,他给出了明确的时间节点——2026年实现量产。这架势,摆明了是要和特斯拉正面较量。
具体来看,从小鹏G7和P7的升级版开始,新车将搭载三颗自研的图灵人工智能芯片,计算能力达到惊人的水平。按照官方说法,这个算力足以同时运行多个类似当下最火聊天机器人的大型模型。这意味着未来车主和车辆的互动体验会有质的飞跃,可能比现在用手机语音助手还要流畅自然。
更劲爆的是,何小鹏直接放话,支持完全自动驾驶的车型将在2026年量产,并在部分地区试点无人出租车服务。与此同时,小鹏研发的人形机器人也将在同年下半年投入量产。这些计划听起来就像是从科幻电影里直接搬出来的场景。
但问题是,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靠谱吗?要知道,特斯拉的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喊了这么多年,至今仍未完全实现。他们的人形机器人虽然能完成一些简单动作,但距离真正商用还有很长距离。小鹏凭什么敢定下2026年这个时间点?
从技术积累来看,小鹏确实有一定底气。他们的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去年就已经在多个城市实现了不依赖高精地图的全场景辅助驾驶。再加上国内对无人驾驶的政策支持,以及已有的无人出租车试点经验,小鹏或许真能后来居上。
不过这条路风险也不小。造车本身已经是个烧钱的行当,现在还要同时研发人工智能芯片和人形机器人,资金压力可想而知。更关键的是,普通消费者真的需要人形机器人吗?对大多数家庭来说,2026年可能还在考虑要不要换辆电动车,突然冒出来个家用机器人,恐怕第一反应不是惊喜"而是"这得多少钱"。
说到底,小鹏这步棋更像是在讲一个资本故事。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单纯卖车已经很难突围。比亚迪靠规模,理想打家庭牌,华为拼智能化,小鹏只能押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这种前沿领域。但这个故事能不能讲通,还得看实际成果。
如果2026年真能看到小鹏的无人出租车在路上跑,机器人走进工厂车间,那确实能让人刮目相看。但科技企业的承诺往往充满变数,时间表推迟个一年半载也是常有的事。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到时候小鹏的人形机器人真的上市,你会考虑买一个吗?还是觉得这玩意儿纯属多余?这场豪赌,到底是远见卓识还是孤注一掷,时间会给出答案。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