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互联网品牌官
2025年8月,一份来自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公告让中国汽车行业的目光聚焦到一场离奇的纠纷上。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以“网络侵权责任纠纷”为由,将长城汽车旗下坦克品牌CEO常尧告上法庭,案件定于9月21日开庭审理。
长城汽车的内忧外患
然而此时,坦克汽车的CEO常尧已经失联近两个月。
法院不得不启动公告送达程序。
别看这次是比亚迪起诉长城旗下坦克CEO,其实长城的问题还真不少。
熟悉长城的人都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高管“消失”的情况。
2023年10月,长城曾掀起一场“刮骨疗毒”式的反腐行动,多名高管因廉洁问题离职,甚至有人被追究刑事责任。
而2025年启动的新一轮内部整顿,显然比上一次更加猛烈。
坦克CEP常尧的朋友圈动态现在还停留在6月24日。
从那时起,这位刚刚履新不久的坦克品牌负责人就仿佛从行业视野中消失了。
进入7月后,关于他“失联”的消息开始在汽车圈悄悄流传。
更让人起疑的是,长城汽车内部通讯录和OA系统里已经找不到他的工号,这个细节成了外界猜测的直接证据。
常尧的职业经历本身就带着些不寻常的色彩。
2022年加入长城时,他还只是用户运营高级总监,仅仅三年时间就一路晋升到坦克品牌CEO的位置。
这样的速度在以“元老派”为主导的长城权力结构中显得格外突出。
他接手的坦克品牌正处于关键发展期,2025年1-7月累计销量达到97034辆。
其中坦克300、坦克500新能源和坦克400新能源三款车型贡献了大部分销量。
为了强化“全面ToC”战略,长城在人事调整中让他分管KOC媒体合作项目;
这个涉及大量自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合作项目,资金流水庞大,监管难度本来就高,也为后来的风波埋下了隐患。
比亚迪的起诉公告里只写了“网络侵权责任纠纷”这几个字,具体细节至今没有公开。
但结合行业内的消息来看,这很可能与常尧负责的KOC项目有关。
有知情人士透露,该项目涉嫌通过虚增合作费用、操纵舆论等方式;
对比亚迪旗下的方程豹品牌进行系统性攻击,涉案金额可能超过亿元。
比亚迪的“咏春”战术
这让人想起2022年比亚迪起诉自媒体账号“反比亚迪传销集团范董”的案子。
当时对方最终公开道歉并赔偿3万元。
但这次不一样,被告是直接竞争对手的品牌负责人,性质和规模都不可同日而语。
8月18日,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发布的视频里提到,比亚迪和“咏春”有共同的价值观。
注重防守、不主动攻击。
他说中国汽车市场很大,全球市场更大,容得下百花齐放,良性竞争能推动行业进步,恶意贬损则会伤害行业生态。
这番话看似是在劝诫“迪粉”,实则也是对比亚迪面对舆论攻击时态度的一种表态。
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领头者,比亚迪确实面临着更多的关注和挑战。
2025年1-7月,比亚迪累计销量达到249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7%,甚至超过了行业第二、三、四名的销量总和。
其中高端品牌表现尤为亮眼,方程豹、腾势、仰望三大品牌累计销量16.7万辆,同比增长超75%。
海外市场更是爆发式增长,1-7月销量超55万辆,同比增长130%以上。
不过7月的数据也显示,其国内零售销量同比下滑11.9%至27.5万辆,市场份额15%,身后的吉利等品牌正加速追赶。
技术层面上,比亚迪的实力依然稳固。
最新发布的全球汽车技术专利排名中,比亚迪包揽了新能源、混合动力和纯电动三个领域的中国专利授权量榜首。
从刀片电池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从第五代DM混动技术到兆瓦闪充技术,这些技术成果背后是长期的研发投入。
2011到2024年的14年间,有13年的研发投入超过当年净利润。
如今每天能申请45件专利、获得20件授权的研发效率,让它在新能源赛道上保持着领先优势。
长城汽车,蒸发20亿
回到长城汽车这边,常尧事件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发酵。
事件曝光后,长城汽车港股股价下跌1.61%,市值蒸发超20亿港元,坦克品牌的市场活动也因为负责人缺位陷入停滞。
其实长城并非没有反腐经验,其重庆分公司推行的“教育-预防-打击”三位一体廉洁体系曾被业内关注。
但从这次事件来看,这套体系显然没能在总部层面有效落地。
特别是在用户运营、媒体合作这些新兴领域,传统车企的合规管理明显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速度。
KOC合作这种新模式在汽车行业的兴起,本身是为了更好地贴近用户、提升品牌声量。
但头部车企每年在这方面投入数亿元资金,却因为缺乏透明的监管机制,很容易变成利益输送的灰色通道。
常尧分管的这个项目恰好集中了所有风险点。
大量自媒体合作需要快速决策,费用审批流程复杂,效果评估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都为违规操作提供了空间。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关注9月21日的开庭。
如果常尧继续缺席,法院将进行缺席判决,这种特殊的诉讼形式本身就反映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白热化。
比亚迪选择用法律手段而非舆论反击来应对争议,某种程度上也标志着行业竞争正在从流量争夺转向合规比拼。
最高人民法院之前在处理新能源技术秘密侵权案时就强调过。
对于有组织的侵权行为会用惩罚性赔偿来强化威慑,这次案件的结果可能会影响未来车企在媒体合作、舆论管理等领域的合规标准。
对于长城汽车来说,当务之急是在反腐和业务稳定之间找到平衡。
频繁的高层变动和反腐行动虽然能清除内部问题,但也会影响品牌信誉和团队士气。
这场由起诉引发的风波,其实是整个汽车行业在新能源转型期必须面对的挑战。
随着开庭日期的临近,人们等待的不仅是一个案件结果,更是对行业竞争边界的一次明确。
无论是长城的反腐行动还是比亚迪的法律维权,最终都指向同一个方向。
只有建立在合规基础上的竞争,才能真正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
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销量和技术上,更体现在治理能力和行业责任感上。
传统车企在向新能源转型的过程中,不仅要升级技术和产品,更要完善内部管理体系,否则再好的战略也可能因为执行中的漏洞而受挫。
这或许就是这场风波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最重要启示。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