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称,2025 年 8 月 22 日一汽红旗与华为官宣合作,不少人觉得这只是红旗又找了个技术供应商 “抱大腿”,但客观来讲,这背后是红旗解决自身核心短板的必然选择。
先看数据,2024 年红旗新能源车销量 11.5 万辆,仅占总销量的 28%,而同期我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过 50%,这差距很明显 : 红旗的新能源转型速度慢了。
再看它的高端线,“金葵花” 系列里的国雅起售价 140 万,目标对标宾利、迈巴赫,可销量始终上不去,问题不在豪华程度,而在 “智能时代的豪华定义错配”:燃油车时代拼 V8 发动机、真皮内饰,现在消费者买百万豪车,更在意能不能在复杂路况自动变道、座舱能不能跟家里的智能家居联动,这些正是红旗的弱项。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红旗的主力新能源车型 E-QM5,2024 年 7 月卖了 6775 辆,但大多流向网约车市场,经常坐 T3 出行的人应该都见过这款车。长期依赖 B 端市场,直接导致红旗的品牌溢价被稀释,明明是 “国字号” 豪华品牌,却慢慢跟主打网约车的埃安拉不开差距。
所以这次跟华为合作,本质不是缺技术零件,是要借华为的智能技术重构高端认知,让消费者觉得 “红旗不仅有历史底蕴,还有当下最顶尖的智能配置”,这才是红旗真正的需求。
很多人觉得华为给车企的就是激光雷达、智驾系统这些 “零件”,但实际上,华为输出的是一整套 “智能汽车技术框架”。
就拿这次合作提到的「乾崑智驾 ADS 4.0」和「鸿蒙座舱 HarmonySpace 5」来说,前者能覆盖 216 城的复杂路况智驾,响应速度比传统高精地图方案快三倍;后者能实现车机、手机、智能家居的多屏联动,这些不是孤立的功能,而是华为搭建的 “智能汽车底层标准”: 车控、车云、智驾、座舱要协同工作,就像手机里的安卓系统,所有应用都要适配这个系统才能流畅运行。
举个例子,江淮跟华为合作的尊界 S800,上市 67 天大定破 1 万台,超越奔驰 S 级在华年销量。不少人说这是华为技术好,但重点是,华为的标准让消费者对 “中国豪华智能车” 有了统一的信任基础。
以前不同车企说自己的智驾厉害,消费者没法对比;现在有了华为这套标准,大家知道 “搭载华为 ADS 4.0 的车型,智驾能力在同一水平线上”,这种标准统一才是 “大一统” 的核心 : 不是让所有车企变成一个品牌,是让它们的智能技术有共同的底层逻辑,减少重复研发,也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
华为跟车企合作,不止影响车企本身,还在悄悄改变上游供应链的格局。众所周知,我国汽车供应链以前是 “多标准竞争”:这家车企用 A 品牌的激光雷达家用 B 品牌的,供应商得为不同标准开不同生产线,成本高、效率低。
现在华为的技术方案一出来,上游供应商开始主动 “站队”: 激光雷达企业禾赛、速腾,要调整产品适配华为的智驾系统;芯片企业要围绕华为的「麒麟车规级芯片」做配套;甚至底盘零部件厂商,也要根据华为的「途灵底盘」参数改设计。
就像上汽跟华为合作的尚界 H5,不只是上汽改车型,它背后的供应链也得跟着调整:以前适配上汽自研系统的零部件,现在要重新测试能不能兼容华为的车控系统。
这种调整短期看麻烦,但长期下来,供应链从 “分散适配” 变成 “统一适配华为标准”,能大幅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比如激光雷达厂商不用再开多条生产线,专注做适配华为的产品就行,规模上去了,价格自然会降,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和整个行业,这才是 “大一统” 在产业链层面的真正价值。
话说回来,为啥我国汽车工业能出现华为这样的 “标准制定者”,欧美车企却不行?先看欧美,大众、宝马、奔驰这些传统车企,各自都在搞自己的智驾系统、座舱系统,不是它们不想合作,是它们有百年燃油车技术积累,不愿意放弃既有的技术体系 : 比如大众的 MQB 平台已经用了十几年,上下游供应链都围绕这个平台转,现在要推翻重来适配新的智能标准,成本太高。
还有特斯拉,它搞的是封闭生态,自己做芯片、智驾、座舱,不对外开放,也没法形成行业级的标准。
而我国车企不一样,在智能汽车领域大家起点相近,没有燃油车时代的历史包袱。比如奇瑞、江淮这些车企,本身在智能技术上没有太多积累,与其自己花几年研发,不如直接用华为成熟的标准,还能跟其他车企的产品在技术层面 “对齐”。
华为这种开放的 “安卓模式”,正好契合了我国车企 “多而散” 的现状,既能让车企快速补齐智能短板,又能形成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欧美车企很难复制的,也是我国汽车工业 “大一统” 能实现的关键外部环境。
当然,“技术大一统” 也不是没有风险,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 “千车一面”。现在华为已经跟八家国有车企合作,要是所有车型都用一样的智驾系统、一样的座舱界面,消费者很快就会审美疲劳。
就拿即将推出的 “红旗 9 系” 来说,它不能只装华为的技术就完事了,得结合自己的 “国宾车” 基因做差异化 : 比如针对政务用车场景,开发定制化的智驾路线规划、后排专属的座舱控制功能;而问界可能更侧重家庭用户,增加童安全座椅联动、长途亲子娱乐功能。
还有个现状是,截至 2025 年 8 月,吉利还没跟华为大规模合作,这说明不是所有车企都愿意接受华为的标准。有些车企有自己的自研团队,比如小鹏,它的智驾系统也有不错的表现,这种情况下,“大一统” 不是 “一刀切”,而是 “主流标准 + 个性化补充” 的动态平衡。
要是所有车企都完全依赖华为,一旦华为技术迭代慢了,整个行业都会受影响,所以车企在用华为标准的同时,也要保留自己的核心研发能力,这才是健康的 “大一统”。
不少人关注华为系车型能不能在国内卖得好,但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对出口的影响。近年来,我国汽车出口量增长很快,但主要还是中低端车型,高端市场一直被欧美车企占据。
现在有了华为的统一技术标准,情况可能会变 : 华为系车型集体出海时,带着的不只是一辆车,还有一整套经过国内市场验证的智能技术标准。比如「乾崑智驾 ADS 4.0」已经能适配国内 216 城的路况,未来要进入东南亚、欧洲市场,只需要做本地化数据训练就行,不用重新研发一套系统。
这种 “标准输出” 的模式,比单一车企出海更有竞争力:海外消费者会形成 “搭载华为技术的中国车,智能水平有保障” 的认知,就像当年安卓手机打开全球市场一样。
而且统一的技术标准还能降低海外售后成本,比如不同品牌的华为系车型,智驾系统的维修逻辑一致,售后网点不用培训多种技术,这对我国汽车打开高端出口市场是长期利好。
最后总结:华为拿下红旗,表面是两家企业的合作,实际是我国汽车工业从 “规模竞争” 转向 “标准竞争” 的开始。以前我们拼的是年产多少辆车、性价比多高,现在拼的是能不能制定智能汽车的技术标准,能不能让这个标准被行业接受、被全球认可。
“大一统” 不是让所有车企变成一个样,而是通过统一的技术底层,集中力量突破高端和出海的难关,同时保留车企的个性化创新空间。当然,这个过程中还会有挑战,比如如何避免同质化、如何平衡依赖与自主研发,但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在智能时代实现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你觉得未来我国还会出现更多像华为这样的 “行业标准制定者” 吗?欢迎在评论区聊。
声明:本文数据和事件都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我们尽量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