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天,相信不少朋友的手机都被“高速免费”的消息给刷屏了。
一会儿是四川的成绵高速和城北出口高速宣布停止收费,一会儿又是广州的环城高速要全线免费了,算下来一天能省几十块钱,听着就让人心里高兴。
很多人可能都在想,这是不是国家给我们老百姓发的大红包?
是不是以后咱们开车出门,就再也不用交过路费了?
先别着急高兴,这事儿远比我们看到的要复杂。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收”与“不收”的问题,背后牵扯到的是一本巨大的经济账,关系到我们国家整个交通网络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背后的来龙去脉给您聊透了。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现在这些宣布免费的高速公路,并不是谁突然大发善心,而是因为它们的收费期限“到期了”。
这就好比咱们去银行贷款买房,合同签了三十年,等三十年的房贷还完了,这房子才算真正彻底属于你,银行就不能再找你要月供了。
高速公路也是一个道理。
咱们国家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就是《收费公路管理条例》,里面清清楚楚地写着高速公路收费的“保质期”。
一般来说,如果是政府自己借钱修的路,最长收费不能超过二十年;如果是企业投资进来修的路,收费期限最长就是三十年。
您回头看看,像四川那个成绵高速,是1998年通车的,到今天已经快三十年了,正好到了法律规定的“退休”年龄。
所以它停止收费,是依法办事,是遵守契约精神的表现。
从这个角度看,能准时停收,本身就是一件值得点赞的好事,说明我们的法规在落到实处。
但这确实不是天上掉馅饼,不是额外的福利,而是早就计划好的事情。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了:“既然到期就该免费,那为啥还有那么多高速公路还在收费?有的甚至还想着法子延长收费时间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就得穿越回几十年前,看看咱们国家的高速公路是怎么从无到有建起来的。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到处都需要用钱,但财政确实紧张。
要想富,先修路,这个道理谁都懂,可修路的钱从哪儿来呢?
于是,一个非常有中国智慧的办法就出台了,叫做“贷款修路,收费还贷”。
简单来说,就是国家开个口子,允许银行、企业甚至外资都来投资修路,谁投了钱,谁就有权在一定期限内收费,用收来的过路费去还掉当初的银行贷款和利息,如果经营得好,还能赚点钱。
正是靠着这个政策,咱们国家在短短三十多年里,建成了总里程超过十九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网,比美国的还长,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
但是,这个模式也带来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贫富不均”。
同样是高速公路,有的成了“香饽饽”,有的却成了“烫手山芋”。
比如那些连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或者贯穿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高速公路,每天车流量大得惊人,车子一辆接一辆,简直就是一台台“印钞机”。
别说三十年,可能十几年就能把当初修路的本钱全赚回来了,剩下的时间都是纯利润。
可您再看看那些修在西部山区、穿越戈壁沙漠的高速公路,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些路往往修建难度极大,成本高得吓人,动不动就是几百上千亿的投资。
但因为地处偏远,人口稀少,经济不发达,路上常常半天都见不到几辆车。
一年下来收的过路费,可能连还银行贷款的利息都不够,更别提工人的工资和日常开销了。
这些路段常年处于亏损状态,是名副其实的“亏损大户”。
所以您看,让那些赚钱的“富裕”高速按时免费,问题不大。
但要让那些还在亏钱的“贫困”高速也立马停止收费,那它们欠下的巨额债务谁来还?
这笔账算不平,免费自然就很难实现。
咱们再退一步讲,就算贷款都还清了,高速公路就能高枕无忧地免费了吗?
事情还没那么简单。
俗话说得好,“修路一阵子,养路一辈子”。
一条高速公路可不是修好了就一劳永逸的水泥板,它是一个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维护的复杂系统。
路面跑的时间长了会磨损、开裂,需要修补;桥梁和隧道经过风吹日晒雨淋,会出现老化,需要检测加固;路边的护栏、指示牌、监控摄像头、照明系统,哪一样坏了不得花钱换?
尤其是在北方,冬天还得除雪保通,这都是巨大的开销。
一条几十上百公里的高速,一年的养护费用动辄就是上亿元。
这笔钱从哪里来?
过去,这笔钱有两大来源:一个是我们买新车时交的车辆购置税,另一个是咱们加油时,油价里包含的成品油消费税。
这两笔税收形成了一个资金池,用来支持全国公路的修建和养护。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新变化。
新能源汽车发展得非常快,越来越多人开上了电动车。
开电动车不用加油,成品油消费税自然就收不到了;同时,国家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还出台了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
这就等于说,公路养护的两个主要“钱袋子”一下子瘪了不少。
一边是钱的来源在减少,另一边是路网越来越大,养护成本越来越高,很多地方“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还在推进,新路还在不断地建。
这个巨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补?
这是摆在面前最现实的难题。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些现象,比如有些到期的高速公路,通过搞一个“扩建改造”工程,又重新申请开始收费。
这背后,往往不是故意耍赖,而是实实在在的财政压力太大了。
当然,也有例外,那就是深圳。
早在十年前,深圳就做了一件让全国都瞩目的事,他们自掏腰包,花了二十多亿,把还在收费期内的梅观高速给“赎身”了,提前十几年让市民免费通行。
这个“深圳模式”当时引起了很大反响。
但为什么十多年过去了,全国没几个城市能效仿呢?
原因很简单:不是不想学,是实在没那个实力。
深圳是什么地方?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地方财政收入非常雄厚。
对深圳来说,花几十个亿,换来城市交通效率的提升和市民的便利,这笔账是划算的。
但你让一个中西部地区的三四线城市来学,可能他们一整年的财政收入都不到几十个亿,当地的高速公路收费甚至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指望着这笔钱给公务员、老师、医生发工资呢。
一旦免费,地方财政可能立刻就转不动了。
所以说,高速免费这事,说到底不是个技术问题,而是个经济问题,是每个城市家底厚不厚的直接体现。
综合来看,我们期盼的那个所有高速公路都能免费通行的时代,在短期内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有太多的高速公路还没到收费期限,新的高速公路还在不断开工建设,养护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资金来源却在萎缩。
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没有希望。
从长远来看,随着第一批修建的高速公路陆续到期,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地方财政状况的改善,高速公路逐步回归其公共服务属性,扩大免费范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只不过这个过程注定是漫长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考验着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平衡各方利益的智慧,也需要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多一份理解和耐心。
我们今天能享受到如此便捷的高速网络,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而如何让这个网络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同时又能持续健康地运转下去,是摆在我们所有人面前的一盘大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