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被空气里若有若无的清洗剂味覆盖,脚下厚地毯上还留有技师整理座椅后掉落的一根头发。天籁鸿蒙座舱的内饰在展厅的聚光灯下反射光芒,15.6英寸屏幕仿佛默认向你发出邀请:按下点火键,生活瞬间跳转至科幻频道。如果不是冷静的目光曾在无数事故现场和调解协议前打转,也许我会以为自己坐进了某种未来剧的道具车,而不是一台老派的日系燃油车。
在问界、比亚迪、特斯拉们各显神通的智能化洪流中,天籁选择了一条不同寻常的路径。它既没有完全转身投入新能源的怀抱,也没打算靠价格战拼长线。10月31日,这台加装了鸿蒙座舱的天籁PLUS在北京正式露面,号称“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一边是油箱的熟悉气味,一边是华为的硬核代码,日产品牌带着自家“大沙发”传统,试图把一项中国才有的黑科技,装进事业线绵长的合资B级轿车。有人会说,这多少有点像是在老宅子里搞智能家居,有点怪,又好像正合时宜。
理性回看整个事件,“天籁PLUS鸿蒙座舱”其实是传统力量的一次象征性自我颠覆。产品看起来像一台进化加速器开过的旧物——外观全面黑化,V-Motion前脸拉大到咧嘴,“寰宇双子星”大灯通体发光,还新增了贯穿式尾灯和回归汉字的“TEANA”标牌。不仅如此,内饰也全盘升级,绝大多数按键失业,只留下一些生存本能的实体键和一个耐人寻味的滚轮。硬件融入了软件,但动力总成——那台2.0T VC-Turbo——仍摆出老江湖姿态:243马力,371牛·米,CVT舒适至死不渝,哪怕外头电机发着呆。
这些改变,行业内叫做“油电同智”。可这新名词乍听下去,比“工地搬砖人工智能派单”还现代感十足。实际拆分来看,无非是“我有油箱,但你有鸿蒙”,双方找到了合作点。传统用户最大的问题永远是“不敢尝鲜”:电动车续航哪能信、充电桩抢不过人、保值率只在梦里。天籁瞄准的,就是这批犹疑不定的“老派主流”。本不打算进入智能大潮,但谁都不想落伍。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现在多了个跳格子的位置。
进一步细看每个模块,鸿蒙系统的体验大致做到以下几点:全部功能深度集成屏幕,语音助手“小艺”不再答非所问,音响也升级到“宜家听过夜场”,座椅自带四十毫米气动腿托与按摩,简直要在科技和舒适之间榨干最后一分人性关怀。车身尺寸略增14毫米,属于见微知著的调教——说它是向电动同侪示好,但谁都看得出,日产本人的性子还没到“舍弃本色,刀口舔血”的那一步。就是这样一步三回头的自我革命。
可有人欢喜有人愁。大势只会冷静前行,绝无温柔停顿。这款车上市所在的B级轿车市场,如今则类似于老江湖进新茶厅。新能源阵营(比亚迪汉、特斯拉Model 3等)稳赢技术牌;而合资“老人”们(天籁、雅阁、凯美瑞)只能靠情感与细节“困守危城”。鸿蒙座舱能带给天籁多大改变?理性看,一方面,它确实给了本就担心淘汰的保守用户“留下来的底气”;另一方面,那些向往新鲜感与极致性能的拥趸,恐怕更愿意试试彻底的变革者。
市场本身的悖论,不在于谁掌握了“更酷炫的系统”,而是——能否在两种思路间找到最大公约数。合资品牌智化速度普遍滞后,本土新能源厂商则跑得太快,割用户的韭菜割到手软,偶尔还自带“冷启动时小Bug”。天籁鸿蒙这一刀切下去,两头讨好,也就是两头不彻底。但人性的复杂也在于此:我们都不是一味“拥抱革命”的人,偶尔也愿在“老物新壳”里找点安慰。工程师总想让技术跑在需求前面,消费者却常常需要在熟悉和新鲜之间反复多次,才肯下定决心。
至于东风日产与华为的这次战略合作,有同行打趣,这是“中年危机企业间的共渡时艰”。换个角度讲,双方抓得住对方的软肋,也就不怕被新贵拍在沙滩上。做过案件分析后才明白,“临时搭台,抱团取暖”比任何完美方案更贴合现实的冷幽默。企业转型要“既要老本也要新饭”,用户决策权则早已转手于一次次的线上比价和跨平台测评。
此时我倒想起多年前一个法医前辈说的话:“世界上最难验定的死因,是不愿改变——大到组织,小到个体。”固守自有一套道理,但提前融入新局更多是一种自救本能。天籁现在就像那个在家里装了智能门锁、却还把钥匙揣在口袋里的长辈,小心翼翼地踱步在新与旧的边界帖。
谁也不能在一夜之间切割过去和未来。天籁鸿蒙座舱走到今天,是一场自我更新、又不肯断根的尝试。它的价值并不只是那套鸿蒙系统,而在于为传统和进步之间提供了一个思辨样本。
至于未来,智能化真能救传统燃油B级车一命,还是只是短暂的“回光返照”?答案不急。在新老之间游移的人们,你打算什么时候彻底扔掉那把老钥匙?
本文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为目标,如涉及权益问题,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调整或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