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全网笑称多此一举,五年后为何车企纷纷押注增程式电车?
五年前。当增程式技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几乎所有人都笑了。这算什么创新?发动机发电再用电驱动——分明是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简直了。
可如今呢?
你打开任意一家车企的新车发布会。增程两个字几乎成了标配。理想、问界、零跑、哪吒、长安深蓝……甚至一向固执的合资品牌也开始悄悄转身。
为什么?
难道真是消费者不懂技术吗?还是说——这场看似荒谬的路线之争背后,藏着我们没看清的真相?
其实很少有人意识到。增程技术的逆袭根本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需求的胜利。
2019年。理想ONE推出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业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妥协的技术”。但李想做对了一件事:他把电池做得足够大。
大到什么程度?纯电续航就能覆盖日常通勤。而发动机。只是备选项。
你想想。普通人用车场景中。90%都是城市短途。用电每公里不到一毛钱。用油呢?五六毛。这差距。太明显。
更何况电驱的体验彻底碾压油驱——没有顿挫、没有噪音、响应极快。一旦尝过这种顺畅和安静。很少有人愿意回到过去。
所以增程的本质。其实是一场用户体验的降维打击。
你说它转换效率有损耗?是。但用户不在乎。他们在乎的是实际开销和体验。而不是理论上的完美。
但光靠技术逻辑。还不足以解释增程的爆发。
更重要的一步。是理想把“增程”和“家庭高端配置”彻底绑在了一起。
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三个词听起来毫无技术含量。甚至被很多人嘲讽为“装修队式造车”。但你知道吗?正是这“三件套”击中了中国家庭长期被忽视的深层需求。
在过去的燃油车时代。合资车企牢牢掌控着定义产品的权力。他们告诉你:中级车就该有中级车的样子。配置要分级。空间要克制。豪华感必须留给溢价高的车型。
而理想直接撕掉了这套规则。
他们说你花三十万。不仅能得到新能源牌照、低油耗、纯电体验。还能得到皇后座、冷热冰箱、后排大屏——这些曾经百万级豪车才有的配置。
这不是堆料。这是重新定义价值。
很多家庭用户第一次坐进理想车里。那种冲击感是颠覆性的:“原来我们普通家庭也配拥有这样的车?”
所以你会发现。增程的走红从来不只是技术的选择。而是用户话语权的崛起。
消费者不再被动接受车企给的答案。他们开始用钱包投票。告诉市场:我要什么。
你要技术极致?他们要的其实是体验完整。
你要能效完美?他们更想要“平时用电、远行用油”的自由。
这五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成熟度远超想象。用户知道自己要什么了——不是参数表上的胜利。而是生活场景中的踏实与愉悦。
增程恰恰踩中了这个节点:它不完美。但它足够懂普通人。
如今。再回看五年前那句“脱裤子放屁”。竟显得有些讽刺。
技术路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是否契合了一个时代的需求。
当年笑增程的人。如今很多都在做增程。这不是打脸。而是市场终于教会我们:
真正的创新。不一定诞生于实验室。它可能诞生于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刻洞察。
下一步是什么?谁也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个只听技术精英定义汽车的时代。已经彻底结束了。
你说。这是进步。还是妥协?
也许。它只是汽车回归本质的一段路:车。终于是为人服务的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