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起宾利这个级别的汽车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强劲的发动机、奢华的真皮内饰和昂贵的售价。
但很多人可能没想过一个问题:当一辆车的价格达到几百万元甚至更高时,我们付出的金钱,究竟买到了什么?
仅仅是更快的速度和更舒适的座椅吗?
最近,宾利通过其旗下的一个特殊部门,给出了一个非常清晰的答案:你买到的,还有一份独一无二、耗费巨大心血的手工艺术品。
这件事的主角,就是宾利最新推出的“Ombre by Mulliner”定制涂装方案,它让我们普通人得以一窥顶级汽车定制领域究竟有多么讲究。
要理解这件事,我们首先得知道Mulliner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它并不是简单等同于宾利的一个高配车型或者选装包。
Mulliner的历史甚至比宾利汽车本身还要悠久,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车身制造厂之一。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汽车界的“高级定制工坊”。
普通汽车品牌生产的是标准化的成衣,而Mulliner做的,则是为那些最挑剔、最有实力的客户量身定制一套独一无二的“礼服”。
从车身颜色到内饰缝线,再到木料材质,只要客户能想出来,Mulliner就有办法去实现。
所以,一旦一个产品挂上了Mulliner的名头,就意味着它在工艺和独特性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这次在著名的蒙特雷汽车周上亮相的“Ombre by Mulliner”,核心就在于“Ombre”这个词。
它源自法语,意思是“渐变”或“阴影”,在时尚和艺术领域里,这代表着一种非常高级和考验技术的色彩处理方式。
宾利将它用在了汽车上,推出的就是一种渐变色的车身涂装。
以现场展示的欧陆GT Speed车型为例,这台车的车头部分是一种明亮的“托帕石蓝”,随着车身线条向后延伸,颜色会以一种极其平滑、自然的方式,逐渐过渡到车尾深邃沉稳的“温莎蓝”。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不就是个渐变色吗?
现在很多改装车贴个膜也能实现类似的效果。
但Mulliner的方案,其价值和难度恰恰在于,它不是贴膜,而是用油漆一层一层手工喷涂出来的。
根据宾利官方公布的信息,要完成这样一台车的涂装,需要两位经验最丰富的油漆技师,花费大约56个小时的时间。
56个小时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来计算,这相当于一个人整整工作七天。
而这所有的时间,都只花在了喷漆这一道工序上。
这个过程之所以如此耗时,是因为其工艺极其复杂。
车辆的喷涂工作并不是直接从浅蓝喷到深蓝。
技师们首先会给整个车身喷涂一层与最终效果相反的底色。
这个步骤听起来有些不合常理,但其目的很可能是为了增加最终色彩的深度和饱和度,让两种蓝色之间的过渡显得更加浓郁和富有层次感,而不是简单地浮在表面。
接下来,才是整个工艺中最考验功力的环节。
两位技师需要以近乎完美的同步,采用一种特殊的“油漆混合着色法”,在车身表面进行喷涂。
这要求他们对喷枪的压力、出漆量、与车身的距离、移动速度等所有变量,都有着毫秒级的精准控制。
他们喷出的不再是单纯的油漆,而是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的漆雾,这些漆雾在空中相遇、融合,最终均匀地附着在车身上,形成天衣无缝的渐变效果。
整个过程中,任何一丁点的瑕疵,比如一处颜色过渡稍显生硬,或者出现了一丝杂色,都意味着这一整块车身面板的涂装需要被完全打磨掉,从头再来。
这56个小时,凝聚的是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对完美的苛求,这已经脱离了工业生产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严谨的艺术创作。
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并不仅仅停留在车身上。
为了让整体视觉效果达到和谐统一,就连四个车轮的轮毂颜色也经过了专门设计。
前轮采用了与车头颜色一致的托帕石蓝,而后轮则匹配了车尾的温莎蓝。
这种设计使得车辆在静止状态下也仿佛带有一种流动的趋势,视觉上强化了从前到后的色彩过渡。
当然,Mulliner的定制,向来是内外兼修的。
拉开车门,车内的设计同样呼应了外部的渐变主题。
前排座椅、方向盘、仪表台以及车门内侧等驾驶员主要接触的区域,都采用了明快的托帕石蓝色皮革,营造出一种充满活力、以驾驶为中心的座舱氛围。
而视线移到后排,色调则转为沉稳的“鲸黑色”皮革,为乘客提供了一个更为静谧和私密的乘坐空间。
这种色彩分区的设计,巧妙地在功能和感受上对车内空间进行了划分。
此外,车内大量使用了被称为“缎面鲸黑漆贴面”的饰板。
所谓“缎面”,指的是它并非传统豪华车上那种闪闪发光的高光钢琴漆或木纹,而是一种带有丝绸质感的哑光饰面,它不反光,看起来非常低调,但用手触摸时,那种温润细腻的质感却能立刻传递出其不凡的价值。
那么,宾利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大的力气,去开发这样一种看起来“费力不讨好”的定制方案呢?
这背后其实是对当今全球超豪华市场,尤其是像中国这样日益成熟的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
对于如今的顶级消费者而言,汽车的属性早已超越了代步工具。
当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消费需求便会从物质功能转向精神体验和自我表达。
一台标准版的宾利固然豪华,但在某些圈层里,它可能已经不够“特别”。
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件能够彰显个人品味、讲述独特故事,并且与众不同的“藏品”。
Mulliner的“Ombre”方案,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它所交付的,不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而是一个包含了56小时匠人手作、独特艺术理念和背后故事的综合体验。
这份“独特性”和“故事性”,成为了远比发动机参数更有价值的社交资本。
放眼我们国内的汽车产业,其实也能看到类似的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了单纯模仿和以价取胜的阶段,正在向高端化、品牌化快速迈进。
例如,红旗品牌的L系列车型,早已开始为用户提供深度的定制化服务。
而一些新兴的造车企业,更是在用户共创和个性化体验上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说明,追求极致的个性化和尊贵的体验感,是未来高端制造业的共同方向。
宾利Mulliner的这次展示,对我们而言,不仅仅是看个热闹,更是一种有益的启示。
它证明了当工业制造的精度和效率达到一定瓶颈后,回归到对“人”的技艺和“手”的温度的重视,或许才是品牌走向更高层次的关键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