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这事儿,今年算是把“皇帝的新衣”给扒了个干净。二十多家车企跑路?媒体喊“冷清”?我在现场转了两天,差点被挤成相片——合着跑的都是来不了的,留下的全是来抢钱的。以前逛车展像看春晚,歌舞升平全是套路;今年逛车展像赶大集,厂家扯着嗓子喊“厂家直销,童叟无欺”,观众扒着车窗问“能便宜多少”,连奔驰都支起了盖碗茶摊子,活脱脱把车展办成了“汽车版菜市场”。
一、车企不装了:从“秀肌肉”到“脱裤子”
往年车展,车企比的是谁家舞台炫、谁请的明星咖位大、谁的概念车更像外星产物。今年?呵,连灯光都懒得打满了。我在丰田展台转了三圈,愣是没找到一个穿礼服的模特,取而代之的是一群穿工装的销售,举着二维码喊:“扫码留资,送充电桩!”旁边的奥迪更直接,把“Q6L e-tron直降3万”的牌子怼到了展台上,字大得能闪瞎眼。
这可不是车企小气,是真没钱装了。上半年汽车行业利润同比降了12%,特斯拉都开始卖15万的车了,谁还敢拿现金流去搞“艺术展”?某合资品牌总监跟我吐槽:“以前老板让我们‘造梦’,现在老板让我们‘活命’——KPI里‘订单量’三个字加粗加红,完不成直接卷铺盖滚蛋。”
最有意思的是奔驰,往年展台搞得跟皇宫似的,今年居然摆了个“成都茶馆”,老茶客坐在竹椅上喝茶,销售蹲在旁边讲车。我问奔驰小哥:“这是玩情怀?”小哥翻了个白眼:“情怀能当饭吃?成都人就吃这套——你跟他讲百公里加速,他跟你聊麻将桌能不能放下;你跟他说续航里程,他问能不能装车载冰箱冰啤酒。我们这展台,三天收了800多个订单,比去年整届车展还多。”
二、智驾下探10万:新势力的“祖坟”被刨了
今年车展最狠的,是“智驾价格战”直接杀到了10万级。以前说“智能驾驶”,那是特斯拉、小鹏的专利,没个30万想都别想。现在?13万的一汽丰田bZ5,直接堆了33颗雷达、544TOPS算力,L2级城区辅助驾驶、自动泊车全给你配上,连新势力看了都得骂“卷王”。
我在现场试驾了一下这个bZ5,过红绿灯自动减速,遇加塞自动避让,连停车场找车位都不用自己动手。旁边一哥们儿边拍视频边喊:“我那20万的电车,连个自动泊车都没有,这不纯纯大冤种吗?”销售在旁边补刀:“我们这是Momenta飞轮大模型5.0,跟新势力用的同款技术,就是没打广告,省下来的钱全给你降在车价里了。”
更绝的是北京越野,直接掏出个“10万级混动方盒子BJ30旅行家”。以前越野车讲的是“情怀”,现在也开始卷智能——车机大屏比我家电视还大,语音控制能精确到“打开右后窗10%”。我问工程师:“越野车主不都喜欢机械按钮吗?”工程师乐了:“以前是没得选,现在00后都开始买越野车了,他们连空调都想用语音控制,你不给?他们就买别人的。”
三、合资车“跪了”:从“教你开车”到“求你买车”
十年前,合资车在车展上那叫一个高傲。丰田展台永远挂着“全球销量第一”,大众销售鼻孔朝天说“我们的DSG变速箱世界最好”。今年?丰田直接把“中国研发”四个大字刻在了展台上,bZ5的智驾系统是本土团队搞的,连外观都改得“一看就像中国车”。
奥迪更夸张,Q6L e-tron直接用上了华为的智驾技术。我跟奥迪的人开玩笑:“以前你们不是说‘华为不懂豪华’吗?”对方苦笑:“以前是以前,现在中国消费者买车,先问‘有没有华为智驾’,没有?扭头就走。我们这Q6L e-tron,光是‘华为乾崑智驾’这几个字,就比‘quattro’吸引的人多。”
最让我唏嘘的是韩系车。以前现代、起亚展台挤得水泄不通,今年就剩个帕里斯帝在那孤零零地预售。销售跟我说:“不是我们不想卷,是实在卷不过。中国品牌混动技术比我们强,智能配置比我们高,价格还比我们便宜一半。我们现在就指着帕里斯帝这种‘硬派SUV’ niche市场苟活了。”
四、自主车“站起来了”:从“模仿秀”到“秀肌肉”
以前自主车展台,总爱把车标藏着掖着,生怕别人说“抄袭”。今年?奇瑞、比亚迪、长安直接包馆,红旗展台的概念车“红旗越野”一亮相,周围全是举着手机拍照的老外,嘴里嘟囔着“this is crazy”。
鸿蒙智行更狠,直接把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界”凑齐了,跟“葫芦娃救爷爷”似的,一个比一个能打。我在智界展台看到个老外,对着车机喊“打开空调24度”,车机秒响应,老外吓得差点把手机掉地上:“这比我家特斯拉反应快多了!”旁边销售接话:“我们用的是鸿蒙4.0,跟你手机、平板、手表全打通,你在手机上设好导航,上车直接续上。”
比亚迪更绝,展台中央摆了个“刀片电池针刺实验”装置,工作人员现场拿钢针刺电池,刺完了电池还能点亮灯泡。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一个大爷边拍视频边说:“我以前总怕电动车爆炸,现在看来,比我家煤气罐安全多了!”
五、车展回归本质:卖车不是“谈恋爱”,是“过日子”
今年车展逛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车企终于明白,卖车不是“谈恋爱”——不用搞那么多浪漫套路;而是“过日子”——你得告诉消费者“我能给你什么实惠”。
MINI说要“提供情绪价值”,结果新出的车直接把主驾驶位设计成了“女王座驾”,方向盘、座椅、中控全按女生喜好来;奔驰说要“成都味道”,结果在展台上卖起了“火锅香薰”,还能定制“麻将主题”内饰。这些看着是“花活”,实则全是“精准投喂”——现在的消费者,吃软不吃硬,你跟他讲技术参数,他听不懂;你告诉他“这车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他立马掏钱包。
就连最“高冷”的超豪华品牌,今年也开始“接地气”。某超豪品牌销售跟我说:“以前我们客户都是‘你有什么我买什么’,现在客户来了就问‘能不能加个冰箱’‘后排能不能放儿童安全座椅’。上周有个客户,直接带着卷尺来量后备箱,说要放他的钓鱼装备。”
尾声:
成都车展这事儿,与其说是“冷清”,不如说是“洗牌”。那些靠“讲故事”“炒概念”活着的车企,今年跑了;那些真正能造出消费者需要的车、愿意放下身段“务实”的车企,反而活得更滋润。
逛到最后,我在一个角落里看到个小众品牌展台,没什么人流,销售却在认真地给一个大叔讲解配置。大叔问:“这车能开多少年?”销售说:“不敢保证你开十年,但我能保证你开着它,十年都不用操心。”大叔笑了,掏出身份证:“那就它了,刷卡。”
这大概就是车展该有的样子——没有花哨的表演,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车和人,以及一句真诚的“我懂你”。至于那些还在玩套路的车企?明年成都车展,估计连门票都买不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