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沉浮,有点像一场爽剧变成翻车现场,前脚还在庆祝“霸屏”,转头竟成了“边缘人”,结局比短视频还刺激——到底怎么一回事,咱们一起扒一扒。
其实刚开头,谁能想到中国摩托车会在越南掀起“大风大浪”,最后却又败退如斯,这个结果要是拿出来讲,熟悉的人都直摇头,不熟的还以为是对着剧本瞎编。

80%的市场份额、出口额飙到19.2亿美元,这样的数据,毫无疑问是让人热血沸腾的存在。
可谁又料到,辉煌也能三下两除二跌个干净,最后的对手既不是当年让国人望尘莫及的日本巨头,而正是“小伙伴自己人”。
说到这,脑海里自动浮现一张群雄逐鹿、明争暗斗的大地图——想当年,谁不是摩拳擦掌,“我要做越南二轮之王”?
先来聊聊90年代的越南,那会儿摩托车简直成了身份象征,日本货一台动辄2100美元,越南普通人眼巴巴看着,连想都不敢想。
三万块人民币,放今天在一些二线城市买台小车都够了,30年前越南百姓买摩托,这不是为难人嘛。
可偏偏这样的“不平等”,也藏着机会——中国摩托骑着性价比战马杀进市场,“降维打击”这个词,放在那时的中国产品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
国产摩托最低价七百美刀,直接把日本品牌拉下神坛,谁还跟钱过不去?
那时候插根扁担都能发芽,“白菜价+能骑就行”,老百姓就像遇见救命稻草,怎么能不疯狂抢购?
很快,中国企业便在越南市场安营扎寨,市场份额扶摇直上,一度直逼八成,还有企业直接看准越南需求,开始定制款式、私下合作,生意好得天花板都看不见。
但“好景不长”这句话,从来没骗人。
没过几年,就开始出乱子了,真正的麻烦不是来自国外,而是自家兄弟狠下杀手。
要问你见没见过170美元的摩托车,估计不少中国网民都要惊呼“真的假的”。
放在越南,那会儿最便宜的中国摩托已经降到了仅仅这么点价钱,按理说,卖一辆赚点辛苦费总行吧?
可现实狠狠打脸,有的企业利润只有三十块人民币,说出来都让人尴尬,这么点钱,今天点个外卖都嫌小气。
为啥弄成这样?大家都想分蛋糕,可蛋糕就那么大,你拼命压价,我眼一红跟着凑,恶性循环直接开启。
更无语的是,越南当地政府此时也不是省油的灯,眼见外资企业把持市场,心里的咯噔声估计比谁都大。
于是“组合拳”一套接一套,今天来个限制进口,明天关税调一调,名头一个比一个响,狙击外来企业基本一招就见效。
你以为躲过内斗,就能安心捞金吗?现实教做人,外面夹心饼干里面夹辣椒,谁吃谁知道——企业两头受击,利润越来越薄,招人都费劲,就更甭提拿钱研发新品种、提升质量了。
表面看着摩托、摩托满大街,其实背后的里子早已脱了层皮,谁都喊累。
要说日本企业那边,没人站着不动等你犯错。
他们早年确实卖高价,但人家也不是“死脑筋”,眼见中国企业凭低价横扫市场,自己马上调整战略:不拼最贵,也不陪着中国企业血拼最低价,把价格压到一个比中国贵点、比之前便宜的中档位。
日本品牌这个动作,不光是价格策略,更是瞄准了核心战场,人家玩儿的是稳扎稳打。
与此同时,日本厂商还偷偷琢磨出来一些越南人真心用得着的小细节,比如说,越南路烂不说,下雨下得也多,减震、防锈、质量,那都是做足了功课的。
你倒是看看,本地人骑上高质量摩托车后,一个个心情可不就美滋滋?哪怕贵点也认了。
正是这种变化,让中国品牌陷入死循环——你拼价格拼到头,却拿不出过硬的产品,后端服务也拉了胯。
要让大家选,敢问谁愿意多花点钱买安心?答案显而易见。
事实证明,便宜没好货,还是有那么多人愿意为质量多买单。
眼瞅着市场被蚕食,一些中国摩托企业灵机一动,试图“曲线救国”:简单粗暴,把厂子从中国搬到越南本土,想着这样就能回避进口税和其它限制。
说出来,这思路还挺“机智”。
可你知道吗?这就像一群人在大火中跑路,刚换了个跑道,发现前面全是泥潭。
厂子搬过去,发现人工、原材料一样不便宜,而且面对当地竞争,早已没了当年横扫千军的底气。
更尴尬的是,恶性竞争的套路继续在新土地上复制粘贴,结果难怪会越玩越差,越来越亏,慢慢地,原本属于中国品牌的地盘被蚕食得连渣都不剩。
市场份额从曾经高高在上的80%,跌破到不足5%,横向对比,就像从巅峰掉进山谷,多多少少让人心碎。
如果非要说,到底谁搞垮了中国摩托品牌?与其怪外国施压,不如反思一下我们自己:为了抢短期订单、不计后果拼命压价,忽略了打铁还需自身硬,更舍不得花钱升级服务、提升产品品质——长此以往,位置自然保不住。
其实这样的教训并非第一次出现,之前家电、纺织品出海,也多多少少重蹈过“价格战”死循环的覆辙。
人人都渴望做大蛋糕,却很容易在内卷的怪圈里迷失。
市场的归宿,到头来还是价值,而不是数字上的胜利。
仔细想想,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一开始,凭着“低价入局”,很快席卷市场,但时间一长,后劲不足就暴露出来,客户渐渐被服务、被质量“背叛”,再便宜也有人说“不想再买”。
说到底,做生意不能只盯着眼前小利,看准更长远的大趋势,才不至于成了时间里的“过客”。
用网络段子来说就是,“别高开低走,高开高走才算赢家,不然回头一看,都是自己的坑”。
放到社会、职场,不也一样?单点爆发易,持续精进难。
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的起落,不仅是企业的教科书案例,更应当是整个中国制造业走向海外时的镜鉴。
有时候,闯劲够了,内卷也拼过,可最后竟然卡在了产品力、服务力上。
说白了,谁都想一口吃成胖子,但现实并不是每一口都解饿,有些时候,慢慢咀嚼反而更能收获甘甜。
今日摩托车,明日也可能轮到别的行业。
好了,看到这里,大家觉得中国企业在越南摩托车市场的“失守”,究竟是战略鼠目寸光、重蹈同一个坑,还是单纯运气不好呢?
换作你自己碰上类似情况,是主打性价比一条道走黑,还是愿意在质量、服务上下功夫?欢迎留言,说说看法。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