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工作日,数据如尸体一样被摊开在案头。血淋淋的销量表,静静躺在屏幕上,哪怕是全球最擅长自我安慰的市场公关,也很难用几个漂亮词汇为理想汽车的增程车成全体面。从六月开始,“全线下跌”变成了发令枪,一切气势如虹都变成细雨中的泥泞——七月、八月,“暴跌”“腰斩”的字眼像是法医照本宣科的死因分析。如此直观,甚至有点不近人情。
要是把销量曲线打印出来,往墙上一贴,还挺像小时候玩过的那种跳楼机轨迹图。理想L6、L8,曾经的“增程车王国两根龙骨”,现在销量都塌了一半还多。曾经热得发烫,现在倒是凉得专业。这种场景,不用太多想象——有的人会悄悄查阅更早的图表,看看是不是误判;有的人一边刷着群消息,一边嘀咕是不是同事数据把表格做错了。看得见的现实是,理想汽车的增程车“全线暴跌”,不是一款两款的偶尔事故,是整个家族的结构性坍塌。数据不会撒谎,市场没有同情心。
如果你是李想,此刻的心情大概率像是坐在刑侦办公室里,被问“你自认为是受害者还是嫌疑人”。毕竟五年前那句惊世骇俗的爆粗口,“TMD,一帮搞臭技术的,天天冲我们BB”,在业界也是一块难以磨灭的化石。有谁在地球这么大一个市场里,能靠地拍桌子和激情咆哮就逆转技术潮流?理想汽车当年的火爆,靠的是一种“天下我有”的气口。但现在,口号已经没法卖车了,增程车的风口明显被堵死,曾经的神话变成了警报声。
如果做个简单梳理,起先,增程车的特殊性非常迷人。一脚踏进新能源牌局,但又保留一条传统燃油救生通道,掐着油门,踩着电门,号称“加油不焦虑,充电更轻松”。看似鱼与熊掌兼得,其实更像是用两条腿交替跑步,一不小心就要变成夹缝里的小丑。
数据给出一剂强心针,今年上半年,增程车零售还保持着“高达78.7%的增速”。但是,六月只有7.8%增速,接下来直接负增长。从侧面说明,增程车群体本来就不大,月均不到10万台。——电动车是它的六倍,燃油车是它的十倍,插混也是三倍。市场份额本来就稀薄,还要分掉这么多竞争对手,怎么可能不虚?现在连理想汽车也开始下坠,市场警报不是玩笑话。即使开山祖,也难逃宿命。
此时,有人说是“竞品竞争太激烈”。这个说法没错,但说它是根本原因,显然是颠倒主次。最关键的逻辑是,增程车的神话其实早就支撑不住了。消费者的胃口,也不是一成不变。这几年国内外动力技术迭代的速度,估计把当年的技术自信按在地上摩擦。从技术视角看,增程车这个模式,本质上是两项方案的妥协产物。一半是市场无力冲破充电桩的现实困境,一半是传统制造商面对新趋势的保险拼接。但随着纯电和插混技术逐步成熟,加上基础设施改善,增程的“有点好用,有点啰嗦”就成了鸡肋,甚至有人开始质疑其存在意义。
更有趣的是,市场信心其实并不关心公司嘴上说什么。“什么技术先进,什么技术落后,并不是嘴上说说的,实践才是检验的唯一标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可以说一万次“增程车无焦虑”,但一次用车不顺利,就能让全部宣传归零。关键节点,是体验,而不是后台PPT。
有人问,那李想会不会开始反思?从他今年快速推出纯电车型来看,这位CEO的警觉性比面对股市崩盘的普通股民要高得多。他不是只在一个技术树上吊着。说他“嘴硬”?技术预期和市场现实之间,谁不嘴硬才是不正常。只是不知道——假如再来一次采访,他会不会说,“我就想看看,这群搞技术的还有什么花样”?还是自己也承认,当年那句掷地有声的粗口,终究只是阶段性的自我激励。
其实,做汽车和做罪案一样,讲究证据性。你可以包装、可以营销、可以辩解,但销量是最后的法庭判决。增程车从开山到神话,再到警报大作,是一场行业的自然选择。谁过谁不过,谁技术领先谁被淘汰,归根到底都得看现场。李想作为“案主”,也没办法逃避这场推理戏码。
我们话说回来,增程车的宿命问题其实挺耐人寻味。它是技术过渡、市场需求还是产业自我安慰?行业的兴盛和颓败,总是在一张张统计表里,宣布一代人理想的变迁。增程车这条路,是不是未来会像小灵通、MP3那样成为时代印记?又或者哪天凭技术升级强势回归?没人能断然给答案。
或许,这场增程车的暴跌,只是诸多新能源汽车试错路上的一个插曲。而每个入局者,都必须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里,找到自己的最优解与下一个自我辩护的理由。
毕竟,市场不会陪你自我感动太久。下一轮技术博弈开始之前,你会选择相信哪个技术,押注哪种梦想?这也许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所有“旁观者”冷静思考的问题。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