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造出更安全的车?这事儿过去也不是没人想过,但这么多年,市场上真正做到“百分之百安全”的车是没有的。大家嘴上都说安全第一,实际上落到实处的,也就那点老掉牙的安全带、气囊、车身钢板厚点。可长安汽车这次拿着“新央企”的招牌,还真是有大动作。
那问题就来了,央企要干智能化转型,这到底是噱头,还是真打算干点实际的?第五届长安汽车科技生态大会上一句“只办三件事:安全、安全、还是安全!”把这会上气氛拉得挺高,听着有点“洗脑”,但这句话我琢磨着,背后其实是有门道的。毕竟强行把智能化跟安全黏合在一起,这思路不单纯是“装样子”,这和一般车企那种把智能化搞成噱头,啥自动泊车,加了几个屏幕哄小孩的套路,是两码事。
打个比方——过去谈安全,都说的是物理防护,撞了不死就算好车;现在呢,智能化来了,整出了什么行车安全、健康安全、心理安全、隐私安全一大堆。“安全”的外延被拉爆了。这问题你说复杂不复杂?以前你怕车烂,怕撞了受伤,现在担心数据被偷,车联网被黑客,开着开着车自己疯了。人的需求不一样了,安全的维度自然得重做一套。
长安的“天枢智能”其实就是在所有这些维度上发力,硬件脑子更足,软件更通透,目的很明确——让车自己有脑子,帮你发现你自己都忽略的危险,最好做到能防能控能救,车不光是保你身体安全,还得顾着你精神层面的舒坦,隐私数据更不能随便被人抓走。说得直白点,就是要做出让你坐进车里,“肉体和灵魂都放心”的东西。
听起来挺理想主义,可以搞到零事故、零伤亡吗?这个目标不是今天第一次听说。可实际点看看,主动智能安全到底提升多少?感知硬件能让司机的经验变成过时吗?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视觉模型……这些配上自研算法,把车子的“视力”拉到人类眼睛体感的十倍,甚至百倍。撞车以前,车已经嗅到了危险,能提前闪避。就算遇到突发事件,比如高速爆胎、冰雪湿滑,长安车的电控和算法反应足够快,0.1秒就修正轨迹,理论上真比赛车手厉害。这数据是厉害,但还是要现实——技术再牛,也不过是降低风险,还不能消灭风险。说“零事故”,更多是愿景,是目标,不是已经实现了的理想乡。
真实的路况复杂得一塌糊涂。自动驾驶、智能辅助不是潘多拉盒子,有智能反应,未来可能让不少傻瓜式事故少了些,但驾驶员毕竟还是个人,你不看路,车也可能被坑。再说,智能化越高,系统失灵的后果更严重,这个矛盾就在那里。所以,把安全基石做到极致,是有价值,也得防止过度神话。如果觉得一套智能系统完事儿,坐着闭眼等着到家,那就是自欺欺人。
说句实话,现在有不少车企借智能化做文章,结果变成了“虚幻安全”:搞几个传感器,弄点软件,广告吹得天花乱坠。但到底这个智能能帮你啥?能不能做到事先发现问题?还是说,出了事才想起来还有这项功能?大多数功能是做给发朋友圈、拍拍短视频的噱头,真正发生危险的时候,能给你托底的要少得多。长安汽车这次直接把安全挂到所有技术的最顶上,而不是搞个弹窗提醒,大伙开开心心觉得自己买了个“高科技保险”。这个切入点,是挺实在的。
有人说智能化最大的好处是便捷——上车不用钥匙,车自己开到你身边,导航自动规避拥堵;但如果这些便捷是以安全为代价,还真不如踏踏实实做个稳妥的“笨车”。智能再多没用,真正能让人放心,还是要保护人的基础需求。所以说长安的做法,不玩“炫技”,直接给整个智能系统围绕安全打地基,这种做事风格对比市场上的浮夸路线,是显得更有新央企该有的底色。技术是为安全服务的,而不是单纯追新潮。
说回“天枢智能”这个系统,“大脑部分”是视觉语言行动模型VLA,硬件上靠分布式电驱四轮独立控制。什么意思?简单点说,就是靠大数据训练,系统能“揣摩司机习惯”,路上各种刁钻路况都能提前出招。刹车、加速、转向都做到比人反应快;理论上,只要你人还坐在车里出点小错,车都能帮你兜底操作。再看底盘——智能算法和硬件结合,真能帮你甩掉一些“老司机都翻车”的坑。表面看是技术升级,实际上是安全边际往前推进了几十年。
但是,安全不是只靠物理和智能,还有健康安全和心理安全。现代人压力大,开车就容易烦躁、焦虑,再加上空气污染和车内环境变差,健康安全就不是小问题了。长安的新座舱系统把健康玩得很花,什么纳米水离子空调、高效滤芯、森林级负氧离子,全方位净化空气资源。开长安这个新车,车里头凉爽、氧气足、不晕车,心理也舒坦。健康安全变成了“精神蔓延”安全,不是只保护身体,更是要让你心情舒畅。买车图的就是个“家”的感觉,这一块他们也压了不少资源。
接下来是隐私安全。智能车联网是个两面刃,数据是便利的基础,但也是信息泄漏的大坑。大家都知道,车企越来越像科技公司,数据抓得比你想象得多。你去哪、听什么歌、和谁通电话,都可能被分析。所以长安这次也在隐私保护上整了不少“硬措施”,可这事儿说得容易做起来难,谁都知道防漏洞永远不是终点。但能把这事挂在大旗上,至少说明他们有意识,而不是霸着用户数据当成自家金矿。
长安这场智能化安全发布会,本质其实是一个表态:我们不是只玩“科技炫耀”,而是要让技术成为真正服务人的安全保障。这和一般车企拼速度、拼自动驾驶“智商”是有区别的。新央企身份,要的不仅是创新技术,更是把技术和人的真实需求链在一起,从源头保障安全,再用智能化手段落实到每一个细节。
话说回来,车企的发布会其实不少都像演唱会,又是灯光又是音效,还拿明星做代言。可长安这次,气氛不闹,倒更像是一次认真的技术答辩,没人站出来干嚎“我们遥遥领先”,气场更像是“我们踏实干事”。这种风格挺值得点赞,因为太多厂商是在玩概念、炒流量,实际上真正能让普通消费者受益的事情做得不多。
最后提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你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苏醒和安全交给一套智能系统?说穿了,技术进步带来便利,也会带来新的焦虑。车变得聪明了,反而人会迟钝。行车安全的底线在哪,最终还是得靠技术和人之间的互动。这一轮智能化安全的争夺,长安确实拉高了门槛,但对所有人来说,这不是终点,也不是结论。谁能把安全做扎实,把智能变可靠,把体验做舒服——这才是下一步行业的方向。
车不只是交通工具,更代表了现代人对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感的追求。长安这场安全科技“大秀”是否能变成行业新标准,时间会给出答案。至少,现在他们的动作,算是把安全这件事唱响到了市场头部,让那些只搞“炫技”的厂家有点压力。
我们都希望有一天,可以坐进车里放下所有担心,无论是事故风险,还是健康问题,以及隐私数据,统统安心。这一天什么时候能来,不只是长安的事,是所有车企都得一起面对的。安全从来就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把它做成新时代“人本”技术的核心,这本身就挺有启发。长安这一次,算是做了个样板。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